首页> 中文期刊> 《上海国资》 >没有约束的激励机制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专访荣正投资咨询董事长郑培敏

没有约束的激励机制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专访荣正投资咨询董事长郑培敏

         

摘要

员工持股作为本轮国资改革最大的亮点众所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业界认为,将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这与1992年的职工持股探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大多数业内专家表示。  他们所说的是,1992年国家体改委颁布《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和《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规范性意见》,这标志着员工持股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员工持股的探索并不顺利。几经质疑和波折后,2005年,以《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出台为标志,决策层叫停了大型国企MBO,此后,员工持股逐渐淡出国资改革舞台,只有上市国企在股权激励的框架下偶有尝试。  叫停员工持股有历史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尚未规范,员工持股泥沙俱下,批评集中于“低估企业净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变体MBO,侵吞普通员工利益”、“股权分配过于分散,阻碍企业决策”、“股权流动规则设置不当,损害企业利益”等方面。  因此,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重启的员工持股将进一步明确其激励范围和规范约束机制,其混合所有制的推行前提亦将促使国有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健全和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市场所关心的是,国有企业如何实现员工持股?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有哪些风险?如何防范?  5月下旬,上海市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举办沙龙,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业人士、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以及中介机构专家探讨在目前条件下,国企如何实现员工持股。《上海国资》特选专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著录项

  • 来源
    《上海国资》 |2014年第6期|66-68|共3页
  • 作者

    左沈怡;

  • 作者单位

    上海国资;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