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佛学研究》 >“随方毗尼”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以印度、中国和日本戒律观的演变为中心

“随方毗尼”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以印度、中国和日本戒律观的演变为中心

         

摘要

佛陀创教,戒律以金口所宣,成为教团和合之内在基因.制戒十利标识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带头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为弥漫于僧团的普遍氛围.严持净戒,自求证果,是根本佛教时期的修行特征.然至佛陀灭度,因弟子赴各地传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变,“小小戒可舍”成为戒律改革的先声.至部派佛教时期,各部律本产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大乘佛教兴起,与小乘各执其律,印度佛教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佛教初传中国,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责难在理论层面上便是伦理观念,而具体呈现出的实践层面便是可闻可见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许多戒条并不符合中土风俗,随后历代僧制的产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规的确立,皆是对印度戒律的变革,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的.日本佛教自鉴真东渡而有戒法弘传.但至平安时代,最澄施行僧团戒律改革,弃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纯大乘菩萨圆顿戒,于戎法别具匠心.到鎌仓佛教,有道元、日莲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又有亲鸾所立“无戒之戒”的修行法门,突破了大乘圆顿戒传统.此后,日本佛教无戒之戒风行草偃,为教团与社会民众所接受.对印中日戒律观演变进行考察,其演绎流变乃是基于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发展演进的历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应世性与圆融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本土社会现实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将最终成为佛教戒律观演进的仲裁者.佛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