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舞台上不胫而走就是个典型例子,那额悬明月的黑面老包形象早已化为吾土吾民心'/> 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李祥林-中文期刊【掌桥科研】
首页> 中文期刊> 《黄梅戏艺术》 >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

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

         

摘要

@@ 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清正廉洁、嫉恶如仇的官员,他们大多是地方官,虽职位不高,却能为民请命、替民除害、昭雪冤屈、伸张正义,因而深得百姓口碑.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人称"包公"、"包青天"的包拯.封建时代的中国社会,向来是"人治"大于"法治"的,所以,渴望清明世界朗朗乾坤的老百姓内心的"包公"情结很重,<铡美案>在戏剧舞台上不胫而走就是个典型例子,那额悬明月的黑面老包形象早已化为吾土吾民心目中刚直不阿、秉公执法的正义象征.戏剧舞台上这个包公,"也曾三勘王家蝴蝶梦,也曾独粜陈州老仓米,也曾智赚灰阑年少儿,也曾诈斩鲁斋衙内职,也曾断开双赋后庭花,也曾追还两纸合同笔."(元杂剧<盆儿鬼>)直到今天,看看相继推出并得观众叫好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少年包公>等,我们不是还常常想起这位铁面无私的包大人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