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针刺研究 》 >基于种子点相关分析探讨调神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枢调节机制

基于种子点相关分析探讨调神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枢调节机制

         

摘要

目的:基于种子点相关分析方法,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中枢存在的脑区功能连接改变的差异,并探讨调神健脾针法对IBS-D的可能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选取25例IBS-D患者作为针刺组,另以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针刺组予调神健脾针法治疗,30 min/次,3次/周,共治疗18次.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查及IBS症状严重度量表(IBS-SSS)、焦虑量表(HAMA)评价其临床综合疗效.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处理,入组当天行rs-fMRI检查.以双侧海马区为感兴趣区,观察IBS-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存在的脑区功能连接差异以及针刺前后IBS-D患者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刺组IBS-D患者治疗后的IBS-SSS评分、HAMA评分均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左侧海马与右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顶上回等区域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左侧颞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海马与右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回直肌、左侧脑岛、左侧楔前叶、右侧角回、左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上回功能连接均减弱.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针刺组IBS-D患者左侧海马与右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双侧舌回、左侧杏仁核、右侧枕下回、右侧脑岛、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枕中回功能连接增强,而与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减弱;右侧海马与小脑后下叶、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下回、右侧梭状回、左侧脑岛、右侧眶部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中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右侧补充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调神健脾针法能明显改善IBS-D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和情绪状态,其机制可能为改变海马区与情绪、内脏感觉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基于rs-fM RI技术的种子点方法可为探索调神健脾针法治疗IBS的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神经影像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