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水生生物学报》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莲塘湖萼花臂尾轮虫两种形态型的分类地位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莲塘湖萼花臂尾轮虫两种形态型的分类地位

         

摘要

轮虫的周期变形是指种群内出现的轮虫形态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包括轮虫个体大小的变化、轮虫后棘刺或后侧棘刺的有无及长度的变化等.广泛存在的周期变形使轮虫的分类更加复杂.利用分子标记对不同形态型轮虫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分类地位.为此,研究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30个有棘刺型(Spined morohotype)的克隆(S1-S30)和18个无棘刺型(Unspined morphotype)的克隆(U1-U18)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以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为外群,构建了48个克隆的系统发生树(NJ、MP、ML和贝叶斯树).结果表明,所测48个克隆共包括16个单元型.在ITS序列中,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18.7%、35.9%、16.8%.其中A+T含量为64.5%,C+G含量为35.5%.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26.2%-26.6%,平均为26.47%;其中,发生在ITS1、5.8S和ITS2区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分别为26.9%-27.8%、2.9%-3.5%和44.4%-45.0%,平均依次为27.27%、3.09%和44.48%.而其他单元型间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41%.4个系统树均支持将48个克隆分为2个支系:无棘刺型克隆U12独成一支,无棘刺型的其余克隆与所有有棘刺型克隆构成另一支系.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应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姐妹种;但两种形态型并非不同的亚种或互为姐妹种,它们间的形态差异主要南表型可塑性引起.

著录项

  •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2010年第5期|935-942|共8页
  •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Q951.3;
  •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形态型; rDNA ITS序列; 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