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海南铜鼓岭灌木林稀疏规律

         

摘要

以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m× 160m的山麓灌木林固定样地中胸径(DBH) ≥1.5cm的所有木本植物为对象,并根据DBH划分为7个径级,研究其稀疏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中Ⅰ级(DBH<4.5cm)个体数所占百分比最大,占64%,群落结构为“倒J型”,林分密度是幼树>小树>成年树,该群落正处于稳定状态,且个体间为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发生强烈的自疏和它疏作用,存在明显的稀疏现象.2)各径级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方程为:AGB=6× 10 7N0.4626或lnAGB=0.46261nN+ 17.855,在较小的密度范围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增加较快,但当密度趋于0.6株/m2时,地上生物量变化缓慢,趋于恒定值.3)林分密度与各径级平均胸径呈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其幂函数关系式为:Ⅳ=70.1d-3.5506.5506,R2=0.8808.4)选择Yoda提出的幂函数方程对天然灌木林自然稀疏规律进行模拟,林分密度与平均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关系式为:W=2219.1N-05374或lnW=7.7048-0.5374lnN;稀疏指数α值为0.5374,这与Yoda所提出的3/2指数相差甚远,并不满足-3/2自疏定律.5)此次调查的物种有常见种(0.2hm2样地中个体数≥5的种为常见种)41种,非常见种53种.天然灌木林在物种层面的稀疏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3年第20期|6569-6576|共8页
  •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灌木林群落; 稀疏; 林分密度; 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