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循环模式“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循环模式“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摘要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典型“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农田-食用菌集约生产模式、农田-食用菌单户生产模式、农田单作)的氮元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农田作物秸秆通过食用菌体系还田使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还田氮输入量(165.6kg· hm-2·a-1)占农田氮素总输入量的37.1%,使化肥氮输入量减少,因此秸秆氮的合理循环利用可作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但农田氮素仍有盈余,单位面积氮盈余量高达217.0 kg·hm-2· a-1,未能实现循环模式内养分平衡的理想效果,因此优化氮素管理、确定合理的大田作物和食用菌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3年第4期|1292-1299|共8页
  •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兰州73007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绿洲灌区; 循环模式; "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 氮素流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