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策略
【6h】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问题探讨

第二部分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对麻醉的影响

第三部分 围磁共振成像期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结论

附件1 术中磁共振成像手术室管理规范

附件2 术中MRI麻醉常规

附件3 患者MRI安全筛查表

附件4 iMRI安全核查表

综述 术中磁共振成像的麻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iMRI)的应用是神经外科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但iMRI的特殊环境及术中特殊过程,使该类手术围术期管理较常规手术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初步探讨该类手术围术期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问题。方法:临床观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察了需在术中磁共振成像手术室(iMRI-OR)进行MRI的患者120例及需在术后进入磁共振成像诊断室(iMRI-DR)进行MRI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MRI安全筛查及iMRI安全核查,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及MRI。应用磁兼容的麻醉机及监护仪,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MRI安全筛查情况、iMRI安全核查情况、需MRI的原因、MRI次数及MRI时的特殊情况。第二阶段,选择12例ASAI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术中进行常规监测,记录患者术中MRI过程中血压、脉率,磁体进入前、磁体进入时(静态磁场)、不同MRI序列T1加权相(T1)、T2加权相(T2)、扩散张量成像(DTI)各期患者Ⅱ导联心电图。结果:第一阶段,术前MRI安全筛查显示有39例(29.3%)的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及体内金属异物,iMRI安全核查显示20次(8.7%)发现物品摆放不到位及3次(2.3%)安全门未关闭。需MRI的原因为术前不配合检查、需改变手术体位、术中肿瘤残余、校正导航、术后排除并发症。在iMRI-OR,共完成MRI 217次,其中包括术前MRI 13次(平均1次/人),手术中MRI204次(平均1.7次/人);在iMRI-DR,完成术后MRI 13次(平均1次/人)。MRI期间发生的特殊事件5例。第二阶段,患者在MRI过程中血压脉率稳定,在静态磁场环境心电图出现基线改变,P波改变,ST-T改变(压低、抬高),T1,T2期在静态磁场基础上出现高频干扰波,在DTI期心电图表现无序,无法识别P波及QRS波,磁体退出后恢复正常。结论:围术期进行MRI时,术前安全筛查和术中安全核查至关重要;MRI对术中监测项目的影响主要是干扰心电图,使其出现失真情况。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筛查及核查制度,围术期结合其它监测指标观察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确保MRI神经外科手术的顺利展开。
   第二部分: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对麻醉的影响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时对麻醉的影响。方法:系统观察了60例胶质瘤患者,30例在术中MRI及功能神经导航指导下行开颅胶质瘤切除(iMRI组),30例在功能神经导航指导下行传统开颅胶质瘤切除(N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体温、肌肉松弛剂用量及围术期与麻醉相关的意外情况;记录iMRI组患者MRI次数、每次MRI时间、MRI相关时间(即从MRI前准备工作开始至重新开始手术的时间)、因MRI延长的时间、MRI过程前后体温变化及肿瘤全切率。结果:iMRI组与N组相比,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率、血红蛋白值及术后体温并无明显差异。iMRI组较N组相比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肌肉松弛剂的用量也明显增加,两组均无与麻醉相关的意外发生。iMRI组30例患者共进行了57次MRI(1.9次/人),每次MRI时间为29.24±10.10min,MRI相关时间为43.83±10.23min,因MRI延长的时间为92.63±28.31min,MRI后2h较诱导后相比,体温明显增加,但与MRI过程中各时间段比并无明显差异,iMRI使肿瘤全切率达83.3%。结论:MRI用于神经外科使肿瘤的全切率增高,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手术时间的延长与MRI特殊过程密切相关,而其它围术期特点与传统神经外科手术并无差别,麻醉处理在遵循一般神经外科麻醉处理原则的基础上,需关注长时间手术的麻醉调控这一特点。
   第三部分:围磁共振成像期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对策
   目的:根据MRI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特点,探讨适合于围MRI期安全麻醉管理的对策。方法:选择25例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iMRI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技术,术中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0.95%~1.05%,应用爱可松0.3~0.6mg/kg维持肌松,设置手术开始时瑞芬太尼输注浓度0.2μg·kg-1·min-1,参照患者基础平均动脉压(MAP),以其基础值的-10%~+5%为调定点,以5分钟为调节间隔,调整瑞芬太尼输注浓度(每次0.02μg·kg-1·min-1)来维持麻醉,使MAP维持于基础值的-20%~+10%,脉率(PR)50~100次/分,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术中进行常规监测,记录患者颅外操作阶段(钻骨孔、去骨瓣后、剪开硬膜)、及颅内操作阶段(颅内操作30min,颅内操作1h)、MRI阶段(MRI前、MRI时、MRI结束时、MRI后重新开始手术)、关颅期(关硬膜时)瑞芬太尼输注浓度、PR、MAP、T(腋温)的变化。结果:患者在颅内操作1小时期、MRI阶段及关颅期瑞芬太尼输注浓度显著下降,显著低于颅外操作阶段,MRI阶段瑞芬太尼的输注浓度与颅内操作阶段并无统计学差异,MRI时PR较颅内操作1h期明显增加,各时间段体温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静吸复合方法维持MRI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发现MRI阶段这一特殊过程中,虽无手术刺激,但麻醉深度维持与颅内操作期基本一致,是否与开放创面及MRI时噪声影响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