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康人群肾功能的增龄改变、影响因素及其与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6h】

健康人群肾功能的增龄改变、影响因素及其与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健康人群伴随增龄的肾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健康人群肾功能的增龄改变与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人们对于与增龄有关的肾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作为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不论是估算或是直接测量,多年来一直被应用于肾功能的评估。大量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人在40岁以后会出现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并且认为,GFR平均每年的下降速率约为1ml/min。Rowe等人报道了第一个健康人群肾功能改变与增龄关系的纵向研究,其中横断面分析结果同以往其他研究结果类似,但在排除了横断面研究中存在的选择性死亡和不同人群队列差异等限制因素后,GFR纵向变化的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肌酐清除率随增龄而下降。随后一项健康人群23年的纵向随访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但结果却发现近1/3的人群在随访期间并未出现肾功能的下降。目前肾功能增龄改变的纵向研究报告有限;特别健康人群肾功能增龄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更为少见,是否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影响因素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而肾功能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为此,本研究目的在于:①明确中国健康人群肾功能随增龄的变化规律;②探讨健康人群肾功能随增龄改变的影响因素;③解析健康人群中肾功能随增龄减退与颈动脉斑块转归的关联。从而,为延缓老年人肾功能的生理性衰退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由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组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03年4月至2003年8月随机抽取北京地区10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物理体检、血液常规、尿液常规、血液生化、心脏及颈动脉超声等指标筛选出北京社区健康居民301例,5年后(2008年9月)完成上述人群随访共有265例,重复测量全部指标,其中资料完整者245例,随访率81%。采用慢性肾脏病协作组新近公布的公式(ChronicKidneyDiseaseEpidemiologyCollaboration,CKD-EPI)计算估计GFR(estimatedGFR,eGFR),并计算5年间全部指标的变化率,例如△eGFR=[(5年后数值-5年前数值)/5年前数值]×100%,并定义平均每年eGFR变化率,△eGFR/5≥1%为增加(N=35),-1%~1%为不变(N=72),≤-1%为降低(N=138)。根据2003研究对象的年龄分为4组:≤44岁组(N=39)、45~59岁组(N=86)、60~74岁组(N=98)和≥75岁组(N=22);根据5年间颈动脉斑块的转归情况分为4组:组1(始终无斑块组,N=129)、组2(新生斑块组,N=36)、组3(斑块消退组,N=29)和组4(斑块持续存在组,N=51)。比较各分组间GFR大小、GFR随增龄的变化、GFR随增龄下降的发生率、GFR的影响因素、GFR的增龄减退与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结果:横断面分析基线和随访资料均显示,eGFR随增龄而降低。在基线,eGFR从平均38岁时的117ml/min/1.73m2降至平均83岁时的80ml/min/1.73m2;在5年后,eGFR从平均43岁时的111ml/min/1.73m2降至平均88岁时的70ml/min/1.73m2。横断面分析显示5年后和基线时eGFR平均每年的下降速率均接近1ml/min/1.73m2(0.9vs0.8ml/min/1.73m2)。②纵向分析显示,eGFR均值从基线时98.1±15.6ml/min/1.73m2降至5年后90.4±17.3ml/min/1.73m2;随访5年后,14%的人eGFR升高,29%的人eGFR无明显变化,57%的人eGFR下降。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可预测eGFR增龄改变的基线因素,发现年龄、基线肾功能状态、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以及血清转铁蛋白(serumtransferrin,TRF)水平均是影响eGFR增龄改变的主要因素。④无论基线还是5年后的颈动脉斑块组eGFR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基线:92.6±15.4vs101.7±14.8ml/min/1.73m2;5年后:79.7±15.8vs96.3±15.2ml/min/1.73m2;P<0.001)。⑤基线时无颈动脉斑块人群,组1和组2间基线eGFR无统计学差异(P=0.135);5年后eGFR水平组2(新生斑块组)低于组1(始终无斑块组),P<0.001。而基线时有颈动脉斑块人群,组3和组4间基线eGFR无统计学差异(P=0.482),5年后eGFR水平组4(斑块持续存在组)低于组3(斑块消退组),P=0.001。⑥比较基线时无颈动脉斑块人群(组1和组2)和基线时有颈动脉斑块人群(组3和组4)eGFR下降率的差异,显示5年后有颈动脉斑块人群(组2和组4)的eGFR下降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人群(组1和组3),P<0.001。⑦协方差分析剔除年龄和基线肾功能的影响,分析不同性别人群,随访期间eGFR下降率在4组斑块变化组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仍具有统计学差异(男性:P=0.001;女性:P=0.002)。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分析不同年份(基线、5年后)、不同人群(基线入组时颈动脉斑块人群和无颈动脉斑块人群)对eGFR下降的影响,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健康人群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95%CI1.6~3.9,P<0.001)。
  结论:横断面分析证实健康人群随增龄而出现eGFR下降,但纵向研究结果显示约有43%的人5年间平均每年eGFR的下降率<1%或eGFR无降低。除增龄和高水平基线肾功能状态能影响健康人群eGFR的增龄下降速率以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高SBP水平、高LDL-C水平及低TRF水平同样是影响eGFR增龄减退速率增快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