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无创影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聚集的相关研究
【6h】

应用无创影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聚集的相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DCE-MRI及SEUS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DCE-MRI及PET-CT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聚集的相关性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对比增强超声造影(SEUS)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CT)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炎性细胞聚集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录入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1]患者,行DCE-MRI、SEUS及PET-CT。以斑块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定义炎症,DCE-MRI的部分血浆容积(Vp)、血浆转换常数(Ktrans)和SEUS的相对增强密度(IMAX%/AREA)用以衡量斑块内新生血管容积,比较有炎症和无炎症斑块的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斑块出血、钙化、脂质核容积等形态学指标,并计算FBR和Ktrans、Vp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行DCE-MRI的患者26名,年龄71.92±12.72岁,男22人,女4人。行DCE-MRI并行PET-CT者24人,共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5个,其斑块钙化97个(63%),含脂质核114个(74%),斑块内出血17个(11%),破渍2个(1%)。TBR≥1.25斑块记为有炎症,共61个(39%),TBR<1.25记为无炎症,共94个(61%)。行SEUS者23人,其IMAX%/AREA与Vp呈中度正相关(r=0.61),与Ktrans呈低度正相关(r=0.34)。斑块有炎症和无炎症患者中NWI、斑块出血、钙化、脂质核容积等无显著差异(P>0.05);Vp、Ktrans等体现斑块新生血管容积的指标亦无明显差异(P>0.05),TBR与Vp、Ktrans不相关。
  结论:DCE-MRI和SEUS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容积的测量能力显著相关,因此Ktrans和Vp可以用于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斑块内炎性细胞浓聚水平与新生血管不相关,故本实验未能证明斑块内新生血管导致炎性细胞浓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