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6h】

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特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选取近期(<2周)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的患者加入该项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选取颈动脉斑块内未含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图像使用CASCAD软件进行分析,选取斑块最大层面计算管壁面积及富脂质核面积,由富脂质核面积/管壁面积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评分(CAS),0%定义为CAS一级,0%-20%定义为CAS二级,20%-40%定义为CAS三级,>40%定义为CAS四级,CAS一、二级定义为低危组,CAS三、四级为高危组。评估颈动脉CAS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选取双侧颈动脉斑块都未含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病例,分析C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5±12.3)纳入该项研究。148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未见出血及纤维帽破裂,CAS平均值为21.6%±17.5%。CAS值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管壁最大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0, P<0.05、r=0.569, P<0.05及r=0.527, P<0.05。不同CAS级别之间颈动脉管腔狭窄、管壁最大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都未见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患者中,CAS值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脂的比值具有相关性,分别为r=0.469, P<0.001及r=-0.269, P=0.035<0.05;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LDL在CAS低危组及高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密切,并且与脂质代谢之间有相关性。CAS级别越高,未来颈动脉斑块发生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可能越大。
  第二部分: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性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
  材料和方法:选取近期(2周内)诊断为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纳入该项研究。所有患者只发生一侧肢体症状(如肢体无力及麻木等)并且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评估斑块内出血、富脂质核及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情况,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选取双侧颈动脉斑块都未见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患者,评估症状侧及非症状侧CAS的差异性。
  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65.5±13.2)进入该研究。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0.0%±31.9%及25.6%±20.9%,两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分别为3.2±1.8mm及2.2±1.7mm,斑块累及范围为2.5±1.5cm及1.7±1.5cm,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份(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54.9%、56.9%及48.0%,明显高于非症状侧(12.7%、14.7%及3.9%),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斑块内未含任何易损成分则定义为0级,含一种易损成分为1级,以此类推,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级别明显高于非症状侧(Z=﹣6.525, P<0.001)。62例患者双侧颈动脉都未见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症状侧与非症状侧CAS值分别为24.5%±17.0%及18.0%±17.9%,并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另外,症状侧与非症状侧CAS不同级别所占比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5<0.05)。
  结论:发生单侧肢体症状的脑缺血患者中,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及易损性高于非症状侧,症状侧颈动脉CAS级别明显高于非症状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