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中的作用
【6h】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拟态在胶质瘤中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血管拟态形成的关系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促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的体外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前言
  血管拟态即肿瘤内部不依赖血管内皮细胞而形成的管腔样结构,其形成机制不甚明确。先前研究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肿瘤内皮细胞性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其在血管拟态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血管拟态在胶质瘤中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胶质瘤患者组织样本中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y,VM)同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2年8月手术切除的82例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reaction)组织化学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检测收集的胶质瘤组织中血管拟态是否存在。同时探讨其与个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同时分析VM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1.VM在胶质瘤者中的分布
  经双重染色标记,82例胶质瘤患者中VM阳性的为13例,阳性率为15.9%。其中,WHO I级及WHOII级患者中未见VM,WHOIII级中VM阳性2例,阳性率为18.2%,WHO IV级中VM阳性11例,阳性率为18.6%,VM阳性率随着肿瘤级别升高而增加。
  2.VM与内皮性血管的空间分布
  VM存在区域CD31+血管分布稀疏,而CD31+血管分布密集区域VM形成较少或罕见,二者呈负相关(P=0.04)。
  3.VM与患者生存分析的关系
  全部患者依VM+和VM-分为两组,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两组无进展生存期,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VM+和VM-组无进展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08)。
  结论:血管拟态好发于高级别胶质瘤当中,其与内皮细胞构成的管腔呈负向分布,提示其可作为常规血管的补充结构在血管疏松区为肿瘤提供养分,因此其可作为不良转归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第三部分: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血管拟态形成的关系
  目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组织样本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与血管拟态现象的关系。
  方法:对前期收集的胶质瘤临床标本进行c-me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met表达情况与VM的关系。
  结果:c-met蛋白可同时定位于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呈棕黄色。82例胶质瘤样本中,胶质瘤细c-met的阳性表达率为56.4%,VM阳性组c-met的阳性表达率82.5%,VM阴性组c-met的阳性表达率33.6%。c-met阳性胶质瘤细胞在肿瘤侵润边缘、新生血管旁和血管疏松区域最为密集,而在成熟血管周围表达相对较少。
  结论:表明c-met的表达可能与VM的形成有关。
  第四部分: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促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的体外研究
  目的:体外研究c-met在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运用c-met相应配体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别以0,20ng/ml,40ng/ml的浓度作用与培养细胞,运用Transwell小室检查作用前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作用前后管道形成能力。同时检查血管拟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标记,VE-cadherin,MMP-2,MMP-9等表达情况。
  结果:1.c-met激活增加肿瘤侵袭能力及管道形成能力。
  2.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查显示VE-cadherin,MMP-2,MMP-9等表达增加。
  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参与了胶质瘤血管拟态过程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