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
【6h】

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意图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的历史中得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形成的原因及各个时期时代背景对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这样一个结论。并阐述在九十年代以来个人化艺术表达对个人及中国当代文化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青春文艺与本文所提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表达”这一概念作出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期梳理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文艺的线索。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启蒙运动开始,政治型社会在中国逐渐解体,政治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开始淡化,个人主义开始取代群体意识。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体表现为从“伤痕美术”到“八五新潮”,从“玩世现实主义”和“新生代绘画”到“后新生代”和“青春残酷绘画”。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艺术”、“观念摄影”、影像及新媒体艺术等综合形式的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从九十年代开始消费性的物质文化开始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运行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促使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人化艺术表达的出现和发展,并在九十年代后期的视觉艺术中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趋向。个人化的艺术表达的创作反映了九十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对其造成的一种内心经验。这种内心经验是极为个人化的体验。个人化艺术表达的创作受到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及当今丰富而先进的传播媒体、摄影、影视、文学、音乐、网络的影响下的交叉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和气质,即把艺术作为分析和调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工具,以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方式来解释和陈述个人的境遇状态或作出个人化的社会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与以往的中国青春文艺有一定的联系,从三十年代的左翼青年文艺到解放区文学再到“伤痕美术”和“新生代绘画”这一线索中可以看出属于不同时代的个人主义及小知识分子情绪。“伤痕美术”表现的是在高度政治化气氛中解压以后的一种情绪释放及对青春逝去的伤感情怀。而“新生代绘画”则是强调九十年代初期的社会背景的对个人的迷失的强调及“无聊无望感”。中国的青春文化历史其实是中国的都市文化演变过程,即经历了民族性、现代性和全球性三个阶段。个人主义艺术表达即发生在中国的现代都市社会文化重新在中国兴起和全球性的物质主义背景下。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个人化艺术表达的共同特点除了在情感表达上的趋同外,还表现为艺术家多为专业学院出身、大致上都有较为相同的生活与成长背景,都经历了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在创作上强调对想象力的发挥,不具备统一的外在风格面貌、都以自身的个性化语言开始切入当代中国多元并置时代的文化情境,习惯于对迷幻,感伤,无目的,个人化,怀旧等主题情调的表达,在艺术的个人语言与风格上,创作的初期往往都是以比较具象的风格为主,并由此诞生出一种新学院主义的风格。而在具体的创作题材与意象处理上则各有不同,但多是以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等等。随着时代的前进,还有一类在风格上比较松散随意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也不断地出现。在本文中作者首次提出“新民间艺术”的概念,表明了在“专业艺术”领域的艺术创作也可以由“普通人”来实践和完成。并可能在有别于以往的创作状态与环境中生发出新的意义。这类型的个人化艺术表现并没有过多的去强调“失落”或“伤害”,而是在更为随意的状态下进行个人化创作,强调个人化的感受及创造性与想象力,人文精神的“深度”相对减弱,更多具有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它们和“新生代”或“青春残酷绘画”等都是属于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只不过在它们中间有的是以绘画或视觉艺术的形式,有的是以音乐、戏剧或电影等综合艺术的形式作出表达。 在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的当代艺术、民间体制、艺术市场将会在与国际接轨和城市化的环境中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的类型与表现形式也必将更加自由和多元化,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新一代的个人化艺术表达语汇也将更加丰富。由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独立的个人精神史所构成的新艺术景观也将生动而鲜活的反映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从而生成新的艺术生态。新一代的个人化艺术表达不仅可以成为对自我的治疗与自我历史的叙述,因为在个体的叙事立场上阐述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的脉络和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于个人产生的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呈现是很有必要的,也为未来的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点也许便是个人化艺术表达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