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产保护与日常之用——四川青神竹编技艺变迁研究
【6h】

遗产保护与日常之用——四川青神竹编技艺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作为日常工具的青神竹编

2.1 竹编技艺本体

2.2 青神竹编的实用功能

2.3围绕日用类青神竹编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3章 作为艺术商品的青神竹编

3.1青神竹编技艺本体

3.2 青神竹编的商品功能

3.3 围绕青神平面书画竹编技艺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4章 作为遗产的青神竹编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青神竹编

4.2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神竹编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

4.3 青神竹编的遗产功能

第5章 青神竹编技艺变迁分析

5.1 技艺本体变迁

5.2 技艺凝结物——器具的用途功能变迁:从日常到审美

5.3 技艺生产组织结构变迁

第6章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论与展望

6.1结论:遗产功能与遗产本体

6.2 展望:遗产之用与保护之道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以来,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被纳入非遗名录以后)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基于我国实情而提出的生产性保护也对传统技艺类、民间美术类以及中药炮制类非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有重点的,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申报之后,政府、大众及其技艺的传承人对遗产的保护是不均衡的:具体体现在这种保护是有选择的,甚至也是非历史性的,在商品时代更能吸引保护注意力的可能是短时高效的商品,由此日常之用作为遗产功能的一部分,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被低估了。而这种保护模式一方面导致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中庸俗的商品主义当道,出现了复制、借鉴美术作品图像进行技艺表达的山寨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技艺日常性断裂,使其日渐脱离工艺本体的艺术,从而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青神竹编为研究对象,以功能主义为背景理论,以民艺研究为主,以新的视角审视四川青神竹编的历时变迁,一方面回溯遗产表征背后的本象,探究其内部叙事逻辑,勾勒出传统民间艺人的造物思想与技艺,展现一个地方性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展现地方日常生活事象与遗产保护的互动轨迹,发掘其内部存在的日常性的断裂、工艺本体艺术的脱离问题。指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来自于日常之用,但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非历史性的倾向,而要弘扬遗产的生命力,实现它的功能保护就必须回归到日常之用的立场上重新探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遵循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规律,避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山寨危机,注重工艺本体的艺术性保护和提升。从而为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合理的保护路径。对我国现阶段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有的理论认知提供补充,为非遗的保护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