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去审美”运动其目的与现实的背道而驰
【6h】

论“去审美”运动其目的与现实的背道而驰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定义“去审美”

1.1 什么是审美

1.2 美的实质是什么

1.4 小结

第2章 “去审美“的历史根源

2.1 “去审美”的哲学背景

2.2 “去审美”的艺术实践

第3章 “艺术而艺术”带来的创作悖论

3.1 引言

3.2 扩大外延还是否定内涵

第4章 艺术家的责任

4.1 引言

4.2 具象绘画中现实主义绘画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

4.3 推动美术史继续前进的西方艺术创作

4.4 个人情感抒发的通道

4.5 小结

第5章“去审美”是全球化信息爆炸的产物

5.1 引言

5.2 本土传统文化的断裂

5.3 误读中的文化探寻

5.4 唯理、思辩与经验、直觉

5.5 盲目追随和无差别对待外来信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第6章 “去审美”的目的与实践现状的矛盾

6.1 引言

6.2 话语权的争夺

6.3 从解放形式到形式消亡再到艺术消亡

6.4 “纯艺术”的作品与资本市场的结盟

6.5 “去审美”看似包容的不包容

第7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当代艺术的洪流到来时,人们首先是对其各种光怪陆离的作品表象所震撼,进而发现其中大部分所谓的艺术或者是呈现出来的艺术品都和印象中的概念找不到对应的位置。一方面是艺术品越来越“怪”,这种“怪”体现在其形式、材料和表达的观点的各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是艺术品与日常用品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还有一方面是在普通的观者看来是困惑的,大量的反映暴力、性、血腥的作品出现。难道艺术不是应该反映美好的事物吗?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艺术品观众来说这个疑问被放大得更多(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有关于艺术的课程叫“美术”课,在大家的定向思维里艺术被等同于“美”术)。
  后现代主义“去审美”观念的提出以及艺术实践使得以上三种问题集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并常常交织在一起。
  通过对于西方艺术史的梳理我们得知,由于:1.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物质世界巨大的破坏,世界社会阵营的此消彼长,都使得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发展失去了方向。2.网络世界直接植入生活,信息的获得变为简洁。但是其巨大的信息量却让人们难辨真伪,难以选取。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微观世界的发现,如量子力学呈现出规律反常,中心消散等非稳定状态。(和牛顿提出的现代物理科学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相悖。)这些因素共同使得过去那种由哲学思辨来提供假设标准的叙事方式不再有效,现代主义赖以生存的哲学土壤面临驳斥。后现代主义以怀疑一切、消解一切有意义的事物来反驳资本主义“简单”、“庸俗”的审美观。整个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活动就是旨在完成一场艺术批评话语权的交接。
  但是在后现代“去审美”观念的实践过程中却处处表现出目的与结果的背道而驰。最终“去审美”观念令艺术品甚至艺术本身都走向消亡的边界。
  观察别人是为了对比自己,总结历史是为了认清当下。中西方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上是有各自的线索的。其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呈现的作品也是迥异的。对于全球信息一体化带来的影响(西方文明在这个阶段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渗透)。中国在自身传统文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已经破碎的情况下,更应该谨慎的对待看起来处于主流的西方文化观点。不能盲目的追随所谓的主流,亦不能视西方文明的一切观点都为洪水猛兽。在剥下所谓先锋观点的神圣外衣后也许可以更加从容的进行选择与融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