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以宝顶山石刻为例
【6h】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以宝顶山石刻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大足石刻场景表达的定义

1.2场景表达的研究内容

1.3研究的意义

1.4研究的现状

1.5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手法

2.1 序言

2.2 宝顶山石刻的场景处理手法来源追溯

2.3 绘画、舞台、建筑园林中的场景表达与石刻艺术的关系

2.4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与其他石窟对比

2.5 宝顶山石窟造像匠人名字缺乏的原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足石刻场景表达初探

3.1 场景表达手法在小佛湾石窟中的萌芽

3.2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世俗化在宝顶山石刻的场景

第4章 大足石刻场景表达的空间布局法则

4.1 山水布局

4.2 典型石窟场景分析

第5章 中国传统的场景处理手法运用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展开▼

摘要

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位于大足县15公里的宝顶镇,它不同于北山、南山石窟造像,不是世俗之人以家庭为单位修建的,而是僧人赵智凤一人耗时70余年主持建造,属于僧侣寺庙出资,所以它不同于其他石窟无序的在崖壁上随意开凿,它的布局、每一窟龛、每个院落都是赵智凤经过了精密设计。若论石窟造像的精美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不及北山石刻,但论其场景的观赏氛围和视觉体验宝顶山却又独树一帜。本文把石窟的生存环境作为宝顶山摩崖造像群重要的一环单独分析,着重研究石窟艺术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
  宝顶山大佛湾是以世人为受众的密宗俗讲道场。在场景表达上世俗化不单单是一个现象,它里面还包含了对整个道场的提升作用,所有的一切是为了观看的主要人群所考虑,世俗化的造像在诸多节点都对这个场景起到了烘托、陪衬、暗示与欺骗、生活经验再现与重构观看经验等等。
  宝顶山石窟通过造像艺术潜意识的重构观者的生活经验,有很多欺骗性和暗示性在里面,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石窟有很大不同。宝顶山大佛湾造像群的建造是赵智凤为了宣扬佛法,传播柳本尊法统。建造当年观看者虽有精通佛法的佛教人士,但大部分都为普通人,他们普遍对佛国的深奥教义难以理解,参拜菩萨和信佛大多只为求得自身安宁。开凿造像后如何吸引他们的目光以及达到教化目的,其造像原则及造型方法必须是通俗易懂,各龛窟的呈现方式及整体布局也必然要使大众易于解读。
  置身于大佛湾的任何之处都仿佛处在佛国的世界,窟龛空间的延伸把整个环境也纳入其中,比如《释迦佛涅槃》与左边《九龙沐太子》,右边《千手观音》共同构筑了一个密宗场景。环境在包容石窟造像的同时,把周遭环境也巧妙借用并成为石窟雕塑的一部分。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地理人文都不一样,宝顶山当年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方向,地处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多雨雾季节。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相对寂闭的场所。宝顶山摩崖造像选择了比较隐秘的方式存在。闭合的空间,产生强烈的压抑感,抬头虽是浩瀚的宇宙,但是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死亡和生命在山谷密林中来回上演,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整体场景表达及设计意境使得冥想的空间更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