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宋巴蜀佛教造像对比研究——以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为例
【6h】

唐宋巴蜀佛教造像对比研究——以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五、本课题的题目名称与涉及维度

第一章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之沿革界定

第一节 巴中南龛石窟的界定

第二节 大足宝顶山石刻的界定

第二章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之文化成因

第一节 自然生态与供养方式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第三章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之表现形态和形式

第一节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的材质与工艺

第二节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的结构彩态

第四章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之审美风格的比较

第一节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的风格特点

第二节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顶山石刻的风格之审美心理根源

第三节 巴中南龛石窟与大足宝项山石刻的风格的转化与演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唐宋是中国佛教巴蜀造像的两大顶峰时期。本文从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着手,对双方进行比较。一方面,两者都有丰厚的物质文化内涵,全面形成了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文明的成就。另一方面,同在巴蜀,许多地区在唐宋时期营造佛教造像,广元金牛道、巴中向南的阆中、旺苍、苍溪、仪陇以及梓潼、绵阳、乐山、夹江、仁寿、安岳等。而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两种典型模式。造像是物质文明创造的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和形态。因此,对二者的艺术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与比较分析,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社会文化、雕塑造型和美学审美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艺术平行比较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形制形态和审美风格三大部分的比较。三大部分也是以综述—分析—综述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比较框架。
  首先对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进行概念界定。
  比较的第一部分总体把握对唐代巴中南龛石窟和宋代大足宝顶山石刻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南龛石窟和宝顶山石刻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自然在艺术形式上形成差异。
  第二部分是笔者作为重点研究的部分。本文以详实的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二者的材质工艺、结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二者在造型特点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不同。二者从布局、题材的区别,体现了各自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
  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核心,对二者造像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笔者对造像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以及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这三点上来开展,试图探究二者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观念、情感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别,来阐释二者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因由。
  本文对二者的造像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推动二者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差异。巴中南龛石窟是官方的氏族门阀投资而为,大足宝顶山石刻则是民间的自发行为。第二、二者艺术特征不同。巴中南龛石窟是一龛一窟的独立自我佛国世界,大足宝顶山石刻则是由一幅幅独立的画面组成的连续性亦或分阶层的经变故事宏大场景。第三、都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唐代南龛是佛教为主的造像窟龛,一整个巴中南龛石窟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成败;大足宝顶山石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要宣扬柳本尊密宗思想的产物,讲述了民间的宗教信仰和底层人民的强大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