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发热介质的变化规律及银翘散的干预作用
【6h】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发热介质的变化规律及银翘散的干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发热模型研究进展

1.1.1 利用发热激活物复制的发热模型

1.1.2 利用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

1.1.3 利用中枢介质复制发热模型

1.1.4 小结

1.1.5 参考文献

1.2 发热研究进展

1.2.1 发热概述

1.2.2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1.2.3 发热机制的研究现状

1.2.4 参考文献

1.3 银翘散应用概况

1.3.1 临床研究

1.3.2 基础研究

1.3.3 结语

1.3.4 参考文献

2 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动物

2.2.2 流感病毒FM1

2.2.3 药物和试剂

2.2.4 仪器

2.3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内生致热原TNF-α,IL-1及中枢正、负调节介质PGE2,AVP的变化规律研究

2.3.1 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参考文献

2.4 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2.4.1 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4.4 参考文献

2.5 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 1感染小鼠的形态学及病理学观察

2.5.1 方法

2.5.2 结果

2.5.3 讨论

2.5.4 参考文献

2.6 银翘散对内生致热原TNF-α,IL-1及体温调节中枢介质PGE2,AVP的影响

2.6.1 方法

2.6.2 结果

2.6.3 讨论

2.6.4 参考文献

3 小结

3.1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内生致热原TNF-α,IL-1的变化规律研究

3.2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枢正、负体温调节介质PGE2,AVP的变化规律研究

3.3 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治疗与保护作用

3.4 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形态学及病理学观察

3.5 银翘散对内生致热原TNF-α,IL-1及体温调节中枢介质PGE2,AVP的影响

3.6 结 论

4 结论

5 创新点

6 致谢

7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据现有资料,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中,75%是病毒。病毒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自抗生素问世以来,许多细菌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发现特效药,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尚处于一种探索状态。因此,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
   病毒性发热是病毒感染后的一个主要症状。它是以病毒作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合成和分泌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再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导致。目前的发热模型中,主要为酵母、内毒素作用于家兔、大鼠等引起,这些模型仅仅从发热方面对发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中,但对其研究主要从炎症、免疫、病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中医药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单独分析中医药的某一方面的作用对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有失偏颇。
   由于小鼠体温不稳定,在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测定体温没有明显意义。为此,我们拟采用流感FM1病毒感染小鼠(昆明种小鼠和SCID小鼠)复制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选用经典的内生致热原(IL-1,TNF-α)、中枢正调节介质(PGE2)、中枢负调节介质(AVP)作为观察对象,利用银翘散作为干预药物,通过银翘散药效试验评价银翘散的抗病毒作用;通过银翘散对IL-1,TNF-α,PGE2,AVP4种介质的影响,来探讨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评价解热作用的价值,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内生致热原。TNF-α,IL-1的变化规律研究本实验采用流感FM1株病毒感染小鼠复制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观察内生致热原TNF-α,IL-1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TNF-α含量在试验期间保持平稳状态,数值维持在11.50pg/mL,左右。模型组TNF-α含量从感染后第1天起即明显升高,第3天达高峰,随后一直维持高水平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IL-1含量第1~3天呈上升趋势,到第3天达到最高,第4~5天逐渐降低。模型组IL-1含量第1天显著升高,第2,3,4天稍有下降,基本维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2.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枢正、负体温调节介质PGE2,AVP的变化规律本实验采用流感FM1病毒感染小鼠复制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观察中枢正、负体温调节介质PGE2,AVP的变化规律。PGE2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PGE2含量在试验期间保持平稳状态,数值维持在120pg/mg左右。模型组PGE2水平走势为第1,2天逐渐升高,第3天稍微下降,第4天显著升高,达到最大值,第5天略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AVP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AVP含量第1~4天逐渐升高,到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则显著降低。病毒感染模型组AVP水平走势为第1天显著升高,第2天有比较明显的降低,第3天又升高,随后维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3.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机警,活动敏捷,毛发有光泽,饮食良好,呼吸均匀,体重自然增加。模型组小鼠第1天无明显的异常症状。第2天稍有倦怠,毛发出现凌乱,渐失光泽,呼吸急促,不喜活动,易惊。第3天上述症状加重,开始死亡,死亡时出现抽搐、痉挛症状。银翘散中、小剂量给药组死亡率显著降低,死亡保护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银翘散大、中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模型的肺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4银翘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的形态学及病理学观察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肺组织呈现均匀的淡红色,各肺叶表面光滑、润泽,无出血,无渗出物;用手触摸质地柔软,有弹性。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形态完整,细胞呈红色,肺间质未见炎症反应,肺泡大小正常,仅在小支气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流感病毒FM1感染模型组肉眼可见正常组织结构消失,模型组多叶肺甚至全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肿胀,可见点片状坏死及出血梗死灶,颜色暗红至褐色;用手触摸可感觉到肺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显微镜观察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面积较大,小支气管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肺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银翘散大剂量组显示小鼠肺泡、肺泡囊、肺泡管、肺泡隔形态最为完整,细胞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肺间质未见明显炎症反应,肺泡大小正常,仅在小支气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其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较也显著降低。银翘散中剂量组病理形态观察显示肺部病变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肺组织形态结构较为完整,偶见淋巴细胞浸润。
   5.银翘散对内生致热原TNF-α,IL-1及体温调节中枢介质PGE2,AVP的影响昆明种小鼠结果显示:①模型组TNF-α,含量显著升高,银翘散大、中剂量组TNF-α含量较病毒感染组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银翘散小剂量组TNF-α含量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②病毒感染模型组IL-1含量显著升高。银翘散大、中剂量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IL-1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银翘散小剂量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⑨病毒感染模型组PGE2含量明显升高。银翘散大、中剂量组PGE2含量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银翘散小剂量组PGE2含量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病毒感染模型组AVP含量明显升高。银翘散大剂量组AVP含量低于病毒感染模型组。银翘散中、小剂量组AVP含量稍低于病毒感染组,但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SCID小鼠结果显示:①流感病毒模型组TNF-α含量显著升高,银翘散中、小剂量组TNF-α含量较病毒感染组明显降低,银翘散大剂量组TNF-α含量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病毒感染模型组IL-1含量显著升高,银翘散中、小剂量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IL-1含量明显降低,银翘散大剂量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病毒感染模型组PGE2水平明显降低,银翘散大剂量组PGE2含量比病毒感染模型组明显升高,银翘散中、小剂量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病毒感染模型组AVP含量明显升高,银翘散大剂量组AVP含量低于病毒感染模型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银翘散中、低剂量组AVP含量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组,与病毒感染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内生致热原TNF-α,IL-1及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介质PGE2和负调节介质AVP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上述4个指标变化最明显,由此,我们可以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取材进行实验。
   ●银翘散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银翘散能有效降低病毒感染模型组高表达的TNF-α,IL-1,PGE2和AVP水平。
   ●银翘散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1,PGE2和AVP水平而起到解热作用。
   ●昆明种小鼠和SCID小鼠得到的结论大致相同,但PGE2结论相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