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6h】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经济地位提升,竞争力有待提高

1.1.2 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

1.1.3 全球产业转移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1.2.2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实证研究

1.2.4 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 关于产业分类的应用

1.7 样本统计数据说明

第2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1.1 显示性指标

2.1.2 分析性指标

2.2 构建本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构建的原则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3.1 全球产业转移的回顾与展望

3.1.1 20世纪50年代的全球产业转移

3.1.2 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产业转移

3.1.3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产业转移

3.1.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全球产业转移

3.2 二十一世纪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3.2.1 特点和趋势之一:全球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

3.2.2 特点和趋势之二:全球产业转移类型多样化

3.2.3 特点和趋势之三:全球产业转移分工专业化

3.2.4 特点和趋势之四: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承载体和助推器

3.3 全球产业转移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3.1 全球产业转移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3.2 全球产业转移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 制造业的界定与分类

4.2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4.2.2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RCA)

4.2.3 贸易竞争指数(NTB)

4.3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4.3.1 比较优势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4.3.2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分析

5.1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5.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1.2 市场渗透率

5.1.3 相对竞争优势指数

5.2 中国制造业的潜在优势分析

5.2.1 出口增长率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5.3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动态变化

5.3.1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分析

5.3.2 中国制造业潜在优势的动态分析

5.3.3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机电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6.1 典型产业的选择

6.2 机电产业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6.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6.2.2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6.2.3 贸易竞争指数

6.3 机电产业竞争优势的国际比较

6.4 机电产业内贸易的国际比较

6.4.1 机电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国际比较

6.4.2 机电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国际比较

6.5 机电产业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国际比较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7.1 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7.1.1 劳动生产率

7.1.2 经济效益指标

7.1.3 规模经济效益

7.2 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7.2.1 技术因素

7.2.2 产业关联度

7.2.3 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

7.2.4 政府行为

7.3 机电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8.1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跨期增长的实证分析

8.1.1 变量的选取

8.1.2 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8.1.3 模型的设定

8.1.4 计量结果与结论

8.2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内生性增长的实证分析

8.2.1 内生性检验的实证方法

8.2.2 模型的设定

8.2.3 计量结果与结论

8.3 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内生性增长的个案分析—华为公司

8.3.1 华为概况

8.3.2 华为的核心技术战略

8.3.3 华为的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

8.3.4 华为的市场主导战略

8.3.5 华为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国机电产业发展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1.1 结论一: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

9.1.2 结论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源于竞争优势的确立

9.1.3 结论三:中国机电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9.1.4 结论四: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遵循内生性增长模式

9.2 提升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9.2.1 制度建设是提升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9.2.2 自主创新是提升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9.2.3 产业政策是提升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产业和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引起我国政府、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评价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确定中国制造业和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如何探寻中国制造业和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的内在机制,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供有关各界参考。首先,构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其次,运用面板数据构造固定效应模型对典型制造业(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长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主体分为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三个部分。
   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对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观点与评价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中吸收有用的部分来充实本文的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其中主要借鉴的有巴拉萨等人评价一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指标以及波特分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
   2.国内学者裴长洪的研究将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结合起来评价产业竞争力,本文认为这样虽然较为合理,提供了一个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好的理论框架,但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并未充分展开论证,故也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金碚和张金昌的评价指标虽较全面,但仅能反映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而对于影响因素这一重要问题却未深入分析,因而也就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国内外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解决上述问题的需要,故本文借鉴并吸收其中有用的部分,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在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方面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论证。从而形成了涵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潜在优势、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五因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这可说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所作的新的探索和创意。
   3.本文在考察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杨小凯和克鲁格曼等人的内生性比较优势以及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对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长模式进行了研究。
   实证部分的研究是在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了经验数据分析;然后,本文对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并分析了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1993—2007年机电产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模式进行了跨期和内生性增长的实证研究。
   国内个别学者曾就内生性问题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但尚未触及竞争力的增长模式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际上也就是从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因此,本文从竞争力的角度对机电产业的增长方式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通过跨期增长的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经历了从以资源禀赋为主的外生性增长到以人力资本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性增长的发展路径;并进一步通过内生性检验证明了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生性增长模式。通过经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呈现结构性调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上升;除了个别产业外,中国制造业大部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均呈现上升趋势;(2)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3)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主要源于竞争优势的确立;(4)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经历了从外生性到内生性增长的发展路径,该产业竞争力增长遵循内生性增长模式。
   本文在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和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中国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科技研发人员的投入明显落后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为此,本文从制度建设、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制度和强化金融支持体系等;自主创新主要包括确立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引入竞争促进研发和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区域合理布局、培育大型跨国集团等。此外,本文从华为公司的个案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核心技术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和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内生性增长的源泉。因此,中国制造业和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遵循一条内生性增长的发展之路。

著录项

  • 作者

    张军生;

  •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授予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学科 国际贸易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林生;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426.4;
  • 关键词

    制造业; 竞争优势; 机电产业; 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