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
【6h】

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相关文献整理研究

1.1.2 归经、引经与药引的概念研究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药物归经的主要文献与方法

2.1 唐以前

2.1.1 《神农本草经》

2.1.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1.3 孙思邈《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2.2 宋、金、元时期

2.2.1 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2 唐慎微《证类本草》

2.2.3 寇宗爽《本草衍义》

2.2.4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2.2.5 张元素《医学启源》《洁古珍珠囊》和《脏腑标本药式》

2.2.6 李东垣《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

2.2.7 王好古《汤液本草》

2.3 明、清时期

2.3.1 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玉机微义》

2.3.2 韩懋《韩氏医通》

2.3.3 《银海精微》

2.3.4 李时珍《本草纲目》

2.3.5 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

2.3.6 沈金鳌和《要药分剂》

2.3.7 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

2.3.8 徐灵胎《慎疾刍言》

2.3.9 王清任《医林改错》

2.3.10包诚《十剂表》

2.3.11姚澜《本草分经》

2.3.12张鲁峰《馤塘医话》

2.3.13“破头黄真人”《喉科秘诀》

2.3.14赵廷海《救伤秘旨》

2.3.15莫文泉《研经言》

2.3.16周岩《本草思辨录》

3 药物归经方法的比较分析

3.1 不同时代的比较

3.1.1 唐以前

3.1.2 宋、金、元

3.1.3 明、清

3.2 不同医家的比较

3.2.1 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和王好古

3.2.2 李时珍和沈金鳌

3.2.3 叶天士、薛雪和严洁等人

3.2.4 姚澜、包诚、张鲁峰、王清任和赵廷海

3.2.5 莫文泉和周岩

4 “药物归经”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六经辨证方药运用启发

4.2 方剂归经对于药物归经形成的影响

4.3 时代背景因素

4.4 腧穴归经的启迪

5 经络理论的运用方法及其经络认识

5.1 运用经络理论的方法

5.1.1 以经典的经脉循行和病候为归经依据

5.1.2 药物作用的说明--由气血而经脉

5.1.3 方证对应及经脉脏腑关系推论

5.1.4 引经药意义与所引之经

5.2 蕴含的经络理论认识

5.2.1 关于“脏腑系”

5.2.2 对奇经八脉的认识

5.2.3 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

6 结{吾

7 参考文献

7.1 著作

7.2 博硕士论文

7.3 期刊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经络理论不仅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同时也不同程度指导着中医其他各科临床,是中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重视。药物归经就是以经络理论指导用药的一种理论方法。
   药物归经的方法和内容,蕴含着前人对经络的理解认识。站在针灸学的研究角度,探讨药物归经中对经络的运用,以及这种方法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将更全面地展现古人所认识的经络理论,深化今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认识,拓展经络理论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全面认识中医理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往对药物归经的研究,多是站在中药学的角度,研究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中药功效方面;而针灸界又将药物归经视为中药研究领域,所以,对古代药物归经所相关的经络理论认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影响我们对经络内涵、经络理论的全面认识。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归经方法中蕴含的前人对经络理论的理解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正确解释经络理论,提供更宽阔视野和文献基础。
   因此,涉及药物归经的文献收集范围下限为清代,主要集中在从金元到清朝的重要本草文献,唐宋及以前的主要运用经络脏腑辨证的文献。
   本研究主要以文献、医史、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从文献、医家和时代背景的角度,以药物归经的有关经络内容为研究重点,通过比较分析,探讨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及认识。论文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
   1.药物归经的主要文献与方法比较
   基于三十余部主要相关医药古籍分析,认识经络与药物运用的关系:
   早在《神农本草经》成书时代,已有用脏腑经络来表达药物主治功效部位的意识。东汉《伤寒杂病论》、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所建立起的用药体系中均十分重视经络的意义,这对后世药物归经的的形成,有深远的潜在影响。
   宋代《和剂局方》《证类本草》《本草衍义》和《小儿药证直诀》中,用经脉概括方药功效的现象已经出现,尽管这种对经脉的运用多数仍较笼统,但已开始有所细化,如阳经、足三阴经,具体如肾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等,并出现“脏腑气——脏腑经”这样涉及对方剂和药物作用的经脉表达形式。金元医家张元素临床用药言及藏象时刻不离经络,所认为的“药物归经”是根据藏象经络系统辨证,归纳病因病机而来,这种用经络理论对药物主治功效进行归类的思想,被后世一些医家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归纳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专门药性理论。其徒弟李东垣,以脾胃之气为理论核心,借助经络影响着其他脏腑的功能,直接应用经络理论概述方药主治,按照气口与人迎对比脉诊分“经”用药。王好古师承张元素和李东垣,这些学术传承特色在其所撰《汤液本草》中多能有所体现,而在“药物归经”方面成就比起张元素更是显而易见的,对更多的药物配合三阴三阳及十二经脉,归纳阐述这些药物的归经认识,从而反映其在中药运用中对于经络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方法。
   明清时期,《玉机微义》以脏腑经络定位方剂主治,更能体现的是“方剂归经”与“药物归经”之间的相互影响。《银海精微》根据“五轮八廓学说”和瞳神大小选方用药等眼科特色理论,重视“目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的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所设立的通过调理治疗全身来达到治疗眼睛疾病的方药,对于理解经络理论在眼科临床上运用特色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叶天士在其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药物归络”的络病诊疗理论。沈金鳌第一次把“归经”作为一个药性名词提出来,并总结了历代本草书中有关论述归经的内容,把“引经”、“向导”、“行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