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与激励契约的比较
【6h】

中国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与激励契约的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 研究对象的定义与说明

1.4.1 委托-代理关系

1.4.2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1.4.3 基金管理人、基金持有人与基金托管人

1.4.4 基金经理

第2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关于基金组织形式的文献回顾

2.2 国内外关于基金激励契约的文献回顾

第3章 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比较

3.1 基金组织形式的理论界定

3.1.1 实体型经济组织

3.1.2 非实体型经济组织

3.1.3 基金组织形式

3.2 中国公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3.2.1 中国公募基金组织形式现状

3.2.2 我国契约型基金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私募基金组织形式的现状

3.3.1 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组织形式

3.3.2 我国私募基金存在的问题

3.4 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组织效率的比较

第4章 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激励契约比较

4.1 两种基金激励契约的理论比较

4.2 我国公募基金激励契约

4.3 我国私募基金激励契约

4.4 我国基金经理公转私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基金组织形式方面的政策建议

5.3 基金激励契约方面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中国公募基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然而公募基金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慢慢受到其他资产管理组织形式,如私募基金的挑战。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私募基金确实无论在产品方面还是人才方面,都渐渐成为了公募基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资产管理行业中这两种看似相似的机构投资者,在组织形式、激励契约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笔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进行了规范分析与比较分析,找出了两者在组织形式与激励契约方面的不同,并对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根源、演进的主要力量和方向进行分析,并对两种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进行比较。然后运用博弈模型对两种不同激励契约的激励效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此研究公募基金固定管理费模式在我国存在的原因及制约因素,探讨我国私募基金采取的各种激励契约的优劣势,分析我国基金经理公转私现象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