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6h】

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概况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一般资料

3 病例选择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颈椎活动度测量方法及积分评定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末次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 两组疗程结束后3月总体疗效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7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3月复发情况

8 安全性观测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颈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现状

4 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5 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安全性

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的巨大改变,与长时间屈颈等机会的增加相关的颈椎病发病率也有不断上升趋势,且近年呈现出普遍化、年轻化趋势,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颈型颈椎病是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十分常见,也是颈椎病治疗的最有利阶段。因此,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其独特疗效,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而为患者广泛接受。该手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研究目的:
   1、评价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
   2、评价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安全性。
   研究方法:
   1、病例分组
   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单项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颈椎布兜牵引治疗。
   3、观察指标:
   3.1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
   3.2临床症状体征采用症状体征积分量表。
   3.3颈部疼痛程度判定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
   3.4应用头盔法测量颈椎活动度。
   3.5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3.6不良反应记录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4、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两组末次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两组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愈显率为5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4.44%,愈显率为51.11%。经秩和检验,Z=-0.787,P=0.43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末次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显著疗效。
   2、两组疗程结束后3月总体疗效比较
   两组疗程结束后3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7.78%,愈显率为44.44%;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愈显率为31.11%。经秩和检验,Z=-3.32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疗程结束后3月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t检验,t=3.2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t检验,t=2.8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1.1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法均能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
   4、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t检验,t=3.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时试验组症状体征仍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t检验,t=2.2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时对照组症状体征仍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4.9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
   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5.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3.78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3.1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1.1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法均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
   5.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经t检验,t=5.6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疗法能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对照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经t检验,t=2.5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疗法能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两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椎活动度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2.3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疗法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5.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压痛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压痛比较,经t检验,t=4.4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2.3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疼痛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0.8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法均能明显改善颈部压痛。
   5.4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僵硬感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僵硬感积分比较,经t检验,t=6.86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僵硬感积分比较,经t检验,t=2.9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颈部僵硬感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1.4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法均能明显改善颈部僵硬感。
   6、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6.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2.96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疼痛仍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2.0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颈部疼痛仍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2.5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疼痛改善优于对照组。
   6.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经t检验,t=3.6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椎活动度仍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经t检验,t=1.0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颈椎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椎活动度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4.2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椎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6.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压痛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压痛比较,经t检验,t=2.7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压痛仍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比较,经t检验,t=2.1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颈部压痛仍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疼痛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4.9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压痛改善优于对照组。
   6.4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僵硬感比较
   试验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僵硬感积分比较,经t检验,t=3.4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僵硬感仍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僵硬感积分比较,经t检验,t=2.5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颈部僵硬感仍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3月颈部僵硬感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t=2.4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颈部僵硬感改善优于对照组。
   7、安全性观测
   研究过程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本研究设计是安全可行的,旋提手法可以安全应用。
   研究结论:
   1、试验组(旋提手法)与对照组(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显著的短期疗效。
   2、疗程结束后3月,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疗效更持久。
   3、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起效快,疗效持久,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