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政治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6h】

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政治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Motivation

1.2 Research Purpose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Structure of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olitical Discourse

2.1.1 Discourse

2.1.2 Definitions and function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2.1.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olitical discourse

2.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2.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2.2 Key notions in CDA

2.2.3 Previous research on CDA

2.4 Conceptual Metaphor

2.4.1 Metaphor research

2.4.2 Conceptual metaphor research

2.5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olitics

2.5.1 Language and politics

2.5.2 Metaphor in politics

2.6 Contrastive Analysis

2.6.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ntrastive analysis

2.6.2 Previous research on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China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Data Collection and Description

3.2 Method of This Contrastive Study

3.3 Research Framework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4.1 Metaphors Identification

4.2 Conceptual Metaphors

4.2.1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American data

4.2.2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data

Chapter Fiv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5.1 Findings

5.1.1 Contrastive analysis

5.2 Discussion

5.2.1 Functions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ata

5.2.2 Basis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ata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Research Summary

6.2 Significance

6.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官方高层领导的政治演讲,作为向世界各国传递一国信息的最重要、最普遍的途径之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分析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国家领导人公开讲话材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试图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的分析之中,找出中美的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寻其概念隐喻的功能和根源。本研究的语料是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自2008年至今的演讲,涵盖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任职期间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习近平的重要演讲。重点针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的就职演讲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11月6日的连任就职演讲做具体分析。研究采用Steen的“五步法”确认语料中的隐喻,然后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中获得概念隐喻,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中国语料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类别有家庭隐喻,中心隐喻,战争隐喻,和旅途隐喻;美国语料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类别有家庭隐喻,人的隐喻,戏剧隐喻,和旅途隐喻。其中中心隐喻和战争隐喻是中国特有的,人的隐喻和戏剧隐喻是美国特有的。
   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中美政治和文化的深层研究;对于政治语篇的翻译也有一些参考价值;在语言研究方面,本论题作为隐喻研究的尝试,还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等多角度进行相关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有助于对中美当代文学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