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探讨
【6h】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1.1 作者生平

1.1.1 “利济”缘起

1.1.2 结缘医学

1.1.3 广著医书

1.1.4 作品流传

1.2 小话“拾遗”

1.2.1 成书始末

1.2.2 版本流传

1.2.3 内容提要

1.2.4 引用文献

第二章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分类及提要

2.1 本草类

2.1.1 综合性本草

2.1.2 实用便读类本草

2.1.3 食物养生类本草

2.1.4 谱录类本草

2.2 医书类

2.2.1 医经

2.2.2 临证综合

2.2.3 儿科

2.2.4 外科

2.2.5 眼科

2.2.6 祝由科

2.2.7 方书

2.3 方志类

2.3.1 方志

2.3.2 杂志

2.3.3 游记

2.4 杂学类

2.4.1 唐及以前

2.4.2 宋金元

2.4.3 明代

2.4.4 清代

2.4.5 存疑待考书目

2.5 小说类

2.5.1 唐及以前

2.5.2 宋金元

2.5.3 明代

2.5.4 清代

2.5.5 存疑待考书目

2.6 其他类

2.6.1 类书

2.6.2 农书

2.6.3 术数

2.6.4 道家

2.6.5 儒学

2.6.6 正史

2.6.7 杂史

2.6.8 政书

2.6.9 经学

2.6.10 诗集

2.7 小结

第三章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的时代和地域分析

3.1 引用书目所属时代分析

3.1.1 引用本草类文献的时代特点

3.1.2 引用医书类文献的时代特点

3.1.3 小结

3.2 引用书目所属地域分析

3.2.1 引用本草类文献的地域特点(明清时期)

3.2.2 引用医书类文献的地域特点(明清时期)

3.2.3 引用方志类文献的地域特点

3.2.4 小结

第四章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名产生的差异现象初探

4.1 引用书名差异变化分类概述

4.1.1 本草类

4.1.2 医书类

4.1.3 方志类

4.1.4 杂学类

4.1.5 小说类

4.1.6 其它类

4.2 引用书名的差异变化形式

4.2.1 引用时附作者名(字、号)甚至籍贯

4.2.2 引用时以作者名(字、号)代替书名

4.2.3 引用时将书中篇名或小标题并入书名

4.2.4 将书中篇名或小标题作为引用书名

4.3 引用书名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探讨

4.3.1 书名因素

4.3.2 作者习惯因素

4.3.3 转引因素

4.3.4 传抄因素

4.3.5 历史背景因素

第五章 《本草纲目拾遗》的部分引用书名考释

5.1 本草类

(1)张介宾《本草正》、张景岳

(2)陈溟《花镜》、陈扶摇《花镜》《花经》

(3)《传习录》、金氏学、金氏

(4)引《南方草物状》为《南方草木状》

(5)引《广群芳谱》为《群芳谱》

5.2 医书类

(1)《万氏家抄》《万邦孚家抄》《万氏济世方》《万表积善堂方》《积善堂良方》《万表》《济世方》

(2)叶天士《种福堂方》《种福堂提药方》《良方汇选》

(3)《汇集》《汇集方》《汇集关绍圣方》《良朋汇集方》“王永光方”“朗兴祖方”

(4)《刘羽仪经验方》《刘羽仪验方》刘启堂《经验秘方》刘起堂《经验方》《刘氏验方》

(5)《文堂集验》《集验》(“野芋头”条)《文堂集验方》

(6)梁侯瀛《集验方》、梁氏《集验》、年希尧《集验方》、年希尧《集验良方》、年希尧《经验方》《集验良方》《集验方》《集验》

(7)姚希周《集验》、姚希周《济世经验方》、姚希周《经验方》

(8)钱守和《慈惠小编》《慈惠方》《慈惠编》

(9)《毛世洪经验集》《经验集》

(10)《毛世洪养生集》《济世养生集》《养生经验方》

(11)王子接《绛雪园方》《古方选注》

(12)高濂《修合方》高濂《四时修合方》《灵秘丹药》《珍异药品》

(13)引《冯氏锦囊秘录》为《锦囊秘授》

(14)引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为《直指方》

(15)引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为杨仁斋《直指》

(16)引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为《外科全书》

(17)引陶节庵《痈疽神秘验方》为“陶节庵治疔蜣螂膏”

(18)引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外科全生》

(19)引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为《一草亭眼科方》

(20)引张景岳《古方八阵》的“因阵”为张景岳《古方因阵》

(21)引张景岳《新方八阵》为《景岳新方》

(22)引龚廷贤《寿世保元》为《保元方》

5.3 方志类

(1)《粤语》《虫语》《介语》(《海南介语》)《新语》《粤海香语》《粤志木语》《广东琐语》《粤山录》《粤录》《交广录》《粤草志》《广果录》(《岭南果录》)《南粤琐记》《广志》《粤志》

(2)《广东通志》与《广志》

(3)《桂海草木志》《桂海虞衡志》范石湖《桂海香志》《桂海志》

(4)《稗史》与《稗史汇编》

(5)《四川通志》与《四川志》

(6)《罗浮志》与《罗浮山志》

(7)《诸罗志》与《诸罗县志》

(8)《益部方物略记》与《益部方物记》

(9)《丛载》与《粤西丛载》

(10)《滇程记》与《滇记》

(11)郑樵《通志》与《通志略》

(12)《台海使槎录》与《台湾使槎录》

(13)《坤舆图记》与《坤舆图说》

5.4 杂学类

(1)引《学斋占毕》为《学斋咕哔》

(2)引李目华《味水轩日记》为《味水轩杂记》

(3)引张鼎《琅邪代醉编》为《代醉编》

(4)引伍涵芬《读书乐趣》为《读书志》

(5)引《岭外代答》为《岭外杂记》

5.5 其它类

(1)《职方典》与《职方考》

(2)《山川典》与《山川志》

第六章 总结

6.1 《本草纲目拾遗》的引用书目概况

6.2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6.3 《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名的差异变化

6.4 《本草纲目拾遗》的引书价值

6.5 本研究的结果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本草著作。该书系作者为补《本草纲目》之遗而作,收录了大量《本草纲目》之后出现的本草、医书及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医药内容,是明清时期药物学内容的又一次系统总结,具有很高的药物学及文献学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全书近340000字,被认为引用文献有600余种,包括大量书名、人名、方名。经本人初步统计其引用书籍类文献491种,约140000字,占全书总字数41.18%。这些引书,多为明清时期各地医家所作的本草、医书,兼及各地方志、笔记类,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天我们看到的《本草纲目拾遗》,在引书方面有颠倒错乱处,对于同一引用书名,或用书名、或用作者名;或用简称、别名;或用作者字号等,给读者阅读和进一步文献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文拟从文献学的角度,运用史源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用书目进行探讨,努力澄清一书多名,考据疑难书名,撰写引书编目,探讨《本草纲目拾遗》的引书价值。
  第一部分总论是对作者生平及《本草纲目拾遗》的各项内容的介绍。首先从“利济”缘起、结缘医学、广著医书、作品流传四个方面介绍了赵学敏的家庭背景和著述情况。其次介绍了《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始末、流传的版本、药物内容和引用文献,对《本草纲目拾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对《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的分类,并为各引书撰写提要,对于不明所指的引书列名待考。据统计,《本草纲目拾遗》共引用古籍类文献491种,以医方、方志、本草、杂学、小说为主,兼及农书、史书、道家、儒家各类。从引用字数上看,本草类引文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医家、方志、杂学、小说,其他类引文所占的比例较小。
  第三部分是对《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目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的分析。以本草和医书类引书为代表,分析了其引用书目的时代特点。研究发现,其所引的书目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医药文献。进而对引书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赵学敏所引的本草、医书主要来源于江浙一带,地方志类主要来源于岭南地区。
  第四部分是对《本草纲目拾遗》引用书名差异现象(主要为一书多名)的整理与分析。据统计所引的491种引书,其中有150种引书书名有变化。其中以本草、医书、方志、杂学类为最多,其它各类书名变化的比例相对较少。其中引用书名的变化形式可归为四类:(1)引用书名时附作者名(字、号)甚至籍贯;(2)以作者名(字、号)指代书名;(3)将书中篇名或小标题并入书名;(4)将书中篇名或小标题作为引用书名。引用书名变化的可能性因素初步分析包括5个方面:书名的因素,作者习惯因素,转引因素,客观传抄因素,历史背景因素。
  第五部分是对《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用书名的考释。主要对本草、医书、方志、杂学类较典型且易混淆的书名考释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第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首先对以上各章节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其次探讨了《本草纲目拾遗》引书的文献学价值、药物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最后本研究澄清了《本草纲目拾遗》中部分引书名的混乱问题,还有部分存疑待考书名有待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