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何梦瑶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
【6h】

何梦瑶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1 时代背景

1.1 明清岭南政治环境

1.2 经济贸易的繁荣

1.3 文化教育的兴盛

1.4 医学流派的争鸣

2 生平考略

2.1 字号生卒年补考

2.2 西樵少年 求学佛山

2.3 南海明珠 光显惠门

2.4 神君时名 宦游粤辽

2.5 悬壶传道 退居故土

3 学崇肯堂 融会各家之长

3.1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的比较

3.1.1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的篇目比较

3.1.2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相同篇目中的内容比较

3.2 《医碥》与《类方证治准绳》的比较

3.2.1 《医碥》中引自《类方证治准绳》的方剂

3.2.2 《医碥》中引自《嵩厓尊生》的方剂

3.2.3 《医碥》中引自《医宗金鉴》的方剂

3.2.4 《医碥》中引自其他医书的方剂

3.2.5 《医碥》中未见出处的方剂

4 术砭景岳 反对滥用温补

4.1 《景岳全书》在岭南的刊行

4.2 针砭滥用温补之时弊

4.3 善于论治火热类病证

4.4 对张景岳部分观点的赞同

4.5 略论温补法与岭南医学

5 敢于疑古 探索五脏相关

5.1 质疑《内经》 取运气之大旨

5.2 重视脏腑 探索五脏相关

5.2.1 详述脏腑 分析心包三焦

5.2.2 记性在脑 重视脑肾相关

5.2.3 不拘五行 五脏相互关涉

6 注解伤寒 分论温热瘟疫

6.1 提纲挈领 重新编次《伤寒》

6.2 全注伤寒 反对三纲鼎立

6.3 注重层次 阐发伤寒六经

6.4 区分伤寒、温热病与瘟疫

6.5 质疑伏气温病说

6.6 《瘟疫病论》 取材《嵩厓尊生》

7 论治杂病 重视岭南特点

7.1 论治痰湿

7.1.1 痰证多端 细辨寒热

7.1.2 平调其气 治分标本

7.1.3 痰随气行 昼出夜返

7.1.4 湿分内外 亦分中伤

7.1.5 湿多兼赅 治重祛邪

7.2 论治疟疾

7.2.1 阐释因机 明于鉴别

7.2.2 因地制宜 尤重瘴疟

7.2.3 治疟十法 喜用柴胡

7.3 论治脚气

7.3.1 湿为主因 分型论治

7.3.2 上冲多变 论酒风脚

7.3.3 不忌补淋 注重调护

7.3.4 《脚气秘方》 取材《圣济总录》

7.4 论治虚劳

7.4.1 阐明虚劳分类 诠释传变规律

7.4.2 气血阴阳为纲 可温补重填精

7.4.3 重视劳瘵论治 辑录《追痨仙方》

8 医学教育 善于传授诊法

8.1 自编讲义 普及医学教育

8.2 四诊合参 精研寸口脉法

9 文中融医 非医著作拾杏

9.1 《铜芳园诗钞》中的医学内容

9.1.1 涉及医学典故

9.1.2 涉及自身和亲友疾患

9.1.3 涉及岭南山岚瘴气

9.1.4 涉及中药芳名

9.2 《庄子故》中的养生观

9.2.1 《庄子故·内篇》中的养生观

9.2.2 《庄子故·外篇》中的养生观

9.2.3 《庄子故·杂篇》中的养生观

9.3 其他非医学著作中的医学内容

10 学术影响 泽及域外当代

10.1 对陆以湉的影响

10.2 对王孟英的影响

10.3 对日本医家的影响

10.4 对清代民国其他医家的影响

10.5 对当代岭南医家学者的影响

何梦瑶主要学术贡献与创新

本论文的创新点

结论

附录一 何梦瑶著作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何梦瑶,清代广东南海人,一生为儒、为医、为官、为师,除医学外,在经学、史学、文学、数学、音律等诸多学科上皆有造诣,是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位医家。研究其生平与学术思想,对中医学尤其是岭南医学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理考证和比较分析何梦瑶著作及相关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咨询专家和临证体悟等方法予以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
  1、生平研究
  通过对何梦瑶生平的研究,探讨其所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对其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首先,结合相关文献梳理明末至清中叶岭南地区的时代背景,该时期社会政治的逐渐稳定、经济贸易的繁荣、文化教育的兴盛以及医界的争鸣均对何梦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其次,进一步考证何梦瑶的生平,撰写生平大事纪略。何梦瑶字赞调、报之,号西池、砚农,或作研(yàn)农,生于1693年,卒于1764年。1721年,何梦瑶被清代名儒、时任广东学政惠士奇点为生员,并跟随学习6年,被誉为“惠门四子”“南海明珠”,惠士奇的教导对他的学术思想有重要影响。此外,“乐只堂诊病单”和诗文记载等证实何梦瑶曾公开行医。
  何梦瑶著作宏丰,本文对其《医碥》《伤寒论近言》《三科辑要》《乐只堂人子须知》《医方全书》《针灸吹云集》《绀山医案》等7种医学著作及《匊芳园诗钞》《庄子故》《皇极经世易知》《算迪》《赓和录》《岑溪县志》《肇庆府志》《梅花四体诗笺》《匊芳园文钞》等9种非医学著作进行简要介绍。
  2、著作渊源研究
  基于当前对何梦瑶著作的学术渊源研究不足,本文予以重点梳理考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何梦瑶的《医碥》除以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为蓝本外,还重点参考了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和吴谦等编写的《医宗金鉴》。特别是《医碥·诸方》的方剂除大量引自《证治准绳》外,亦重点引用了《嵩压尊生》和《医宗金鉴》,《医碥·诸方》中尚有5首方剂未见其他出处,基本确定是何氏原创。而《三科辑要》主要源于《医宗金鉴》的儿科、妇科内容;《医方全书》中的《神效脚气秘方》可能来源于《圣济总录·脚气门》。
  3、主要学术思想研究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何梦瑶的主要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首先,结合《景岳全书》在岭南刊行的背景以及何梦瑶论治火热病证特点等,重点阐述何梦瑶反对滥用温补的学术立场,又结合三焦理论、血证论治等强调其对张景岳部分观点的赞同,并结合岭南特点探讨了温补法也适用于岭南的原因。
  其次,论述何梦瑶敢于疑古,注重实证的学术精神;阐明其研究五运六气理论,取其大旨、注重临床的学术主张;阐发其在脏腑理论,特别是在“五脏相关”理论、“脑肾相关”及心包三焦实质研究上的创见。
  第三,研究何梦瑶的伤寒温病学术思想。发现何梦瑶是目前已知最早全文注解《伤寒论》的岭南籍医家,他主张重新编次《伤寒论》,又明确反对“三纲鼎立”说,赞许王叔和,并从表里层次阐发六经理论,重视临证实用,对“明清伤寒三派”的观点均有所汲取和发挥。在温病研究方面,系统论述温病理法方药,他明确区分伤寒、温热病和瘟疫,质疑伏气温病说,初步构建岭南温病学框架。本文还发现《医碥·瘟疫病论》实取材于《嵩厓尊生》,而非何氏对《温疫论》的提炼,纠正了以往研究的偏差。
  第四,本文结合岭南实际,系统总结阐发了何梦瑶论治痰湿、疟疾、脚气、虚劳等当时岭南地区常见病证的学术特色,以为当今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第五,论述了何梦瑶在医学教育和普及上的贡献及其诊法特别是脉诊特点。
  第六,本文还首次对何梦瑶《匊芳园诗钞》《庄子故》等非医著作蕴含的医学典故、病证记载、中药知识、瘴气及养生等医学内容予以总结,拓展研究视野。
  4、学术影响研究
  本文系统研究何梦瑶的学术影响,梳理其学术传承脉络,不仅详细考证了其对清中叶以来的陆以湉、王孟英等医家的影响,亦结合相关著作考证其对日本丹波医学世家的学术影响,并阐明了其对当代岭南医家的积极影响。
  综上可知,何梦瑶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上均有一定贡献。本论文立足于客观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其生平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阐发,对其学术渊源的梳理尤为着力,相信对当前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