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本草纲目》中“修治”术语的探讨
【6h】

《本草纲目》中“修治”术语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本草纲目

1.1.2 修治术语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来源

2 《本草纲目》中的“修治”总称类术语

2.1 宋代及其以前的“修治”总称类术语

2.1.1 “神农本经名例”中的“采”、“造”相关术语

2.1.2 “合药分剂法则”中“合药”、“分剂”相关术语

2.1.3 《雷公炮炙论》中的“炮炙”相关术语

2.1.4 宋代医药文献中的“炮制”相关术语

2.2 元明医药书中“修治”总称类术语

2.3 李时珍所用“修治”总称类术语

3 《本草纲目》具体药物“修治’’诸法术语

3.1 拣净类

3.1.1 净

3.1.2 拣

3.2 捣剉类

3.2.1 (口父)咀

3.2.2 剉

3.2.3 切

3.2.4 劈

3.2.5 错(锉)

3.2.6 捣(擣)、杵、捶

3.2.7 研

3.2.8 碾

3.3 水制

3.3.1 浸

3.3.2 泡

3.3.3 漂

3.3.4 水飞

3.4 火制

3.4.1 炒

3.4.2 炙

3.4.3 煅

3.4.4 煨

3.4.5 炮

3.4.6 炼

3.5 水火共制

3.5.1 蒸

3.5.2 煮

3.5.3 熬

3.5.4 煠

3.5.5 瀹

3.6 其他制法

3.6.1 复制法

3.6.2 制霜

3.6.3 发酵、发芽

3.6.4 提净

4 讨论

4.1 《本草纲目》修治术语的研究价值

4.2 《本草纲目》所载修治术语的局限性

4.3 “修治”与“炮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撰,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刊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全书52卷,药图2卷,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种药物之下设有“修治”专项,李时珍对此项的说明是:“次以修制,謹炮炙也。”也就是说,“修治”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炮炙”(现代多用“炮制”)。通过梳理发现,在《本草纲目》中“炮制”一词一次也没有出现,“炮炙”一词也主要作为雷斅的书名出现。但“修治”一词出现了350次,远远多于“炮炙”一词的出现率,而且《本草纲目》诸药下选定“修治”作为专项名称。为体现《本草纲目》的研究特色,以“修治”作为关键词。
  在探讨《本草纲目》修治术语时,要系统地、追本溯源地考察《本草纲目》中的各类修治术语。首先将该书含有修治术语的条文全部摘录出来,然后分类归入Excel、Access软件,最后利用形成的表格,从不同的角度去搜寻并归纳相关的修治术语。本研究分为《本草纲目》中“修治”总称类术语和《本草纲目》具体药物“修治”诸法术语两部分,并对《本草纲目》所记载修治术语的学术价值和其局限性作了讨论。
  第一部分,修治总称类修治术语按时代为序梳理了各时期的“修治”(炮制)总称类术语,并辨析其出现的时代、含义及在医药书中出现的情况。
  宋代及以前的本草著作中的炮制术语,李时珍引用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序录”部分,该部分集中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以及陶弘景本人所用的药物修治总称类术语的内容。首先李时珍在“神农本经名例”中引用了“采治”一词。“治”有制造、修治处理的含义,唐代以后“治”避讳为“造”。通过“造”字,延伸出“制造”、“造作”、“修造”、“制造”等总称类术语。然后李时珍在“陶氏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引用“合药”、“分剂”等术语,而“合”有“制”、“治”、“调和”的意思,另外还有“修合”、“合和”、“和合”等偏于药物制剂的术语。宋代以前的第一部炮制专著为《雷公炮炙论》,“炮炙”一词经考证,最晚出现于六朝末期,在药物需要加工处理时,主要用“修事”、“修制”、“修合”等作为药物加工处理的总称类术语。《本草纲目》中“炮炙”一词主要作为雷斅的书名出现,极少作为药物修治总称类术语。纵观宋代的医药文献,发现南宋开始使用“炮制”一词,其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附的南宋·许洪的《指南总论》。通过分析“炮制”一词在原文中的用法,确定为加工修治药材的方法,属于总称类术语。而且“炮制”比“炮炙”更具有特异性,使用范围更广。但是《本草纲目》却没有使用“炮制”一词,由于“炮制”一词在本研究中是无法避开的,所以在回溯《纲目》之前的修治术语发展源流时,仍然需要对此进行考察。
  元明两代没有新的中药材加工处理总称类术语出现。明代唯一官修本草是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其“雷公炮炙论序”之末记云:“右《雷公炮製序》,上古之文也。”将原书名之“炙”字改作“製”字,可以反映明弘治间即便官修本草,也开始使用“炮製”二字。《本草纲目》引用了《本草蒙筌》关于制造的三分类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并成为修治(炮制)的二级总称类术语,这也是本草史上炮制方法的第一次归类。另外明代首次出现的“雷公炮制十七法”,成为归纳各具体炮制法之先声,但这种归纳并没有出现在《本草纲目》中。
  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时期,虽然明代已经比较盛行“炮制”一词,但《本草纲目》中却没有出现。“炮炙”一词在《纲目》中出现了75次,但李时珍只是把“炮炙”作为雷斅所创的专用名,或者作为烧烤法的术语之一,并不想用此词来称呼整个的中药加工处理技术与学问。唯有“修治”一词被李时珍用作中药加工处理总称类术语。“修治”在《纲目》中共出现了350次,其中339次作为各药下解说之专项名,11次用作药物加工处理总称。
  第二部分,具体药物“修治”术语根据《本草纲目》的实际运用,归纳整理为“拣净类”类术语、“捣剉类”类术语、“水制”类术语、“火制”类术语、“水火共制”类术语、“其他制法”类术语六部分。
  “拣净”即现代所说的“净制”或“净选”。“净”是指洁净药材,包括洗净、拣净、筛净、拭净、刮净、刷净;“拣”是指拣选适宜用药部位,如拣取、拣下、拣去。去除不同非药用部位,单用“去”字后缀名词不同,可有去毛、去芦、去心、去骨、去皮、去核、去瓤、去白、去膜、去筋膜、去头、嘴、足、翅等。“捣剉”,现代有人称作“切制”。捣剉的工具不同,制备药材是可出现不同的形状。《本草纲目》中常用的术语有(哎)咀、剉、切、劈、错(锉)、捣(擣)、杵、捶、研、碾等。如“(哎)咀”一词,对其含义,历来有很大争议,通过梳理,发现其有细切、咬碎、捣碎、砍斫等意。在《本草纲目》中涉及的“(口父)咀”用法,最接近李时珍个人意见的是细切的意思。《本草纲目》中大量用了“剉”,现代的语词工具书把“剉”作为“锉”的异体字。但在《纲目》中“判”非“锉”,而是用刃具,来截切、劈裂或锉削坚韧的药材,将药材制成片、段或屑的方法。水制是使用单纯的水来清洗、软化,或辅助修治药物的方法。《本草纲目》中主要有浸法、泡法、漂法、水飞法等。浸法还可通过不同的水液浸渍渗入药物,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称作“浸造”。火制是直接用火加热,或配合各种辅料共同修治的方法。陈嘉谟将火制分为“煅、炮、炙、炒”四类,根据《本草纲目》中使用的术语,可分为炒、炙、煅、煨、炮、炼等。其中炒制术语有微炒、炒黄、炒焦、炒炭以及麸炒、米炒、面炒、盐炒、土炒、蛤粉炒等;炙法有酒炙、醋炙、蜜炙、盐水炙、姜汁炙、酥炙、油炙、童便炙、干漆水炙等术语。水火共制法根据《本草蒙筌》的分类仅有蒸、煮两种,本研究根据《本草纲目》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熬、煠、瀹等。“煠”,《辞海》等书中,仅注为“煠同‘炸’。”《本草纲目》中多数的意义同“[氵+臿]”,沸水中一捞即出。今或写作“焯”。分析出现该字的条文,虽有“油炸”的含义,但以“汤煠”的意义居多。“瀹”,结合《本草纲目》所载的“瀹”字用法,发现其意义同“汤煠”相同。其他制法主要有复制、制霜、发酵(曲造)、发芽(蘖造)、提取等术语,其加工处理方法与现代用法相似。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纲目》的修治术语进行探讨,明确了《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本草纲目》是古代内容最为丰富的本草学巨著,收集资料宏富,其中不仅有明以前李时珍所能见到的所有本草著作,也包括数以百计的医方书以及数百种经史百家之书;其包含的药物修治材料覆盖面在古本草中最为广泛,在本草史上发挥着第一次将“修治”作为药物解说专项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修治”专项成为研究修治(炮制)术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李时珍不但重视总结前人的炮制技术,而且注意增补新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见解。见于“修治”条目的新增条文约有160余条。同时李时珍也对中药炮制与药性的关系及其炮制的道理等作了解释。然而在研究中,也发现《本草纲目》对研究修治术语的某些局限性。《本草纲目》中亦有“明人好改前人书”的弊端,有些李时珍明确记载曾经参引过的医药书,其中记载的修治术语或未被引用,或被改变文字,造成意义变更;其次,李时珍《本草纲目》毕竟是本草专著,李时珍注重对前代经典本草著作相关条文的注释与补充,而对一些在此范围之外的修治内容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草纲目》中“修治”术语的研究可为现代中药炮制提供更广泛的资料支撑,为炮制学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同时,这项研究也是规范中医炮制术语的基础。对中药炮制学名词术语的现代标准制定,对中药炮制的推广应用、相关文献的翻译整理,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