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秦汉至清代中医治疗腹部癥积的方药及病机研究
【6h】

秦汉至清代中医治疗腹部癥积的方药及病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古代癥积辨治源流

第一节:秦汉时期

1 《黄帝内经》

2 《难经》

3 《伤寒杂病论》

4 《中藏经》

5 《神农本草经》

6 小结

第二节 晋隋唐时期

1 《诸病源候论》

2 《脉经》

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4 《外台秘要》

5 小结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3 《儒门事亲》

4 《格致余论》

5 其他方书

6 小结

第四节 明清时期

1 《景岳全书》

2 《证治准绳》

3 《医宗必读》

4 《杂病源流犀烛》

5 《类证治裁》

6 《血证论》

7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信息挖掘技术的癥积方药病机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采集信息

2.2 建立数据库

2.3 信息处理与规范

2.4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处方、病机规律

3.1 秦汉-隋唐时期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3.2 宋金元时期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3.3 明-清代前期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3.4 清代中-后期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3.5 小结

4.1 河间学派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4.2 金元易水学派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4.3 明清易水学派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4.4 温病学派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4.5 小结

5 妇人癥积方药、病机分析

第三部分 应用信息挖掘技术对不同部位癥积的方药病机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2.1 采集信息

2.2 建立数据库

2.3 信息处理与规范

2.4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处方、病机规律

3 胃脘部癥积的方药、病机研究

4 右胁部癥积的方药、病机研究

5 左胁部癥积的方药、病机研究

6 小腹部癥积的方药、病机研究

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现今中医肿瘤学界对于肿瘤的核心病机和核心方药讨论得越来越多,所谓核心病机即是在发病中具有普遍性、以及反映疾病本质特征的病机。然而目前肿瘤核心病机究竟为何仍较模糊,因此借鉴前人的经验及论述就显得较为必要。肿瘤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完全对应的病名,癥积是古籍中最接近现代肿瘤的疾病。整理挖掘关于癥积的古代文献,运用现代手段将其中海量信息的核心呈现出来,可以为当代中医认识辨治肿瘤疾病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回顾历代关于癥积疾病的主要文献,梳理出整个认识规律中的重要观点以及演变,把握整体脉络。其后通过查询《中华医典》(第5版)、书籍翻阅的方法,收集秦汉至清末各时期医家流派关于癥积的方药、治法原理、病机认识等内容,运用信息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医学流派的方药规律、核心处方,将方药意义与相应时期、流派所认为的癥积病机作对比,考察核心方药与所论病机在原理上是否相合,如相合则说明该病机的确指导了当时的临床治疗,可作为现代肿瘤治疗的参考。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按时期概述了秦汉—清末的癥积认识规律。在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经著作体现了癥积的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内因下,所受风寒外邪的侵袭,邪气内留,正气无力外驱,或由于情志不畅以至于气逆,导致气、血、津液凝滞于局部,癥积随之产生。生活起居为正虚邪侵的诱因。《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癥积的相关脉象,如“细而附骨脉”,并载有治癥积方药鳖甲煎丸。《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相关治疗癥积的药物。隋唐时期的中医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进一步阐发癥积是由“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导致的。《千金方》、《外台秘要》把握了内虚与寒邪这两个主要环节,记载了大量治疗癥积的方药,从扶正与攻邪两方面制方。宋金元时期开始重视癥积的内生病邪,并由于当时流派的形成发展,各有侧重地论述癥积病机的某一侧面。明清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于癥积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然而缺乏较大的理论创新,总括以脾虚为本,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食积为五大病理要素。在治法上则各有发挥。
  第二部分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方药规律,探讨相关病机。一条线索以秦汉—清末的时间顺序挖掘秦汉—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代前期、清代中后期四个时期的方药规律与病机认识。其中收录秦汉—隋唐时期方药132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补脾建中、温中散寒、补脾攻下。其核心方药为:人参、干姜、肉桂、蜂蜜、花椒、细辛、茯苓、大黄、巴豆。秦汉—隋唐时期医家认为癥积的主要病机是脾胃不足,寒邪侵入。两者互参对比,核心方药与病机是相合的。
  宋金元时期方药共收录469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温中理气、活血消癥、理气活血、理气攻下。其核心方药为:三棱、莪术、木香、槟榔、陈皮、肉桂、生姜、鳖甲、大黄、巴豆。该时期运用扶正补益药较少,以攻邪为主,辨治以气血为纲,用药峻猛。宋金元时期认为癥积的主要病机是寒邪凝滞,气滞血瘀。
  明—清代前期方药共收录326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健脾、活血消癥、理气活血。其核心方药为:三棱、莪术、青皮、陈皮、木香、香附、白术、甘草。该时期在攻邪方面延续了宋金元时期医学的特点,多用三棱、莪术,而在另一方面又重新开始强调补脾扶正的重要性。这个时期还发展了“气郁湿热”说,主张祛湿开郁。
  清代中—后期方药共收录253条,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其主要配伍原则有化痰利水、补气健脾、养血活血、活血利水。其核心方药为:茯苓、白术、当归、陈皮、半夏、人参、香附、延胡索、甘草。该时期用药以扶正为主,选药平和,在气滞血瘀以外,将痰饮湿热也作为主要病机考虑。
  除了按时期研究以外,另一条线索主要以医学流派为主,挖掘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的方药规律,其中由于易水学派在明代出现演变,因此分割为金元易水学派与明清易水学派分别分析其方药及病机认识。其中收录河间学派方药共121条,从关联规则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活血消癥、活血理气、以及健脾。其核心方药为:三棱、莪术、陈皮、青皮、香附、白术、肉桂、甘草。通过分析核心方药,河间学派的制方是因袭当时的主流治法的。而通过分析用药频次,河间学派运用清热药的比例较同时期高,多以黄连、大黄、黄芩为主。
  金元易水学派方药共收录62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健脾、活血消癥、理气、活血理气、温中攻下。其核心方药A:三棱、莪术、青皮、陈皮、木香、干姜、生姜、巴豆;核心方药B:人参、茯苓、半夏、甘草。通过一攻一补两个方药,可见金元易水学派较河间学派更重视脾胃元气。
  明清易水学派方药共收录40条,其主要配伍原则有补气健脾、补脾行气、养血、补气养血、养血利水。其核心方药:人参、甘草,白术、茯苓、半夏、当归、白芍,生姜,柴胡,陈皮。明清易水学派更着重于癥积病机的“正虚”一面,其整体用药风格较金元易水学派更为平和,寒热用药比例也较为均衡,扶正的运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温病学派方药共收录81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主要配伍原则有理气化痰、活血、活血利水。其核心方药:茯苓,陈皮,半夏,延胡索,川楝子,香附,厚朴,当归,桃仁。温病学派认为癥积的病机是寒邪结于脏络深层,需用缓攻平补、由阳引阴的方法进行治疗,重点以治肝、脾为主。
  妇人癥积涉及经、带、胎、产之病,共收集方药共117条,经过统计分析,其主要配伍原则有养血活血、养血理气、养血温里。其核心方药为:当归,川芎,白芍,肉桂,木香,香附,三棱,莪术,桃仁,丹皮,甘草,干姜,大黄,酒。妇人癥积多从血分论治,当归运用最多。古人认为妇人癥积的主要病机在于月水闭积造成瘀血内停,久而成积。
  第三部分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不同部位癥积的方药规律,探讨相关病机。治疗胃脘部癥积的方药共收录92条,从关联规则来看,配伍原则以健脾化痰为主。其核心方药为: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厚朴,砂仁,生姜。胃脘部癥积就其发病部位来看类似于“五脏积”中的脾积,朱丹溪、沈金鳌观点互参,可得其病机为脾虚夹气郁、湿蓄。核心方药以健脾、化痰、理气为主,核心方药与所论病机的对。
  治疗右胁部癥积的方药共收录50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配伍原则主要为温中散寒、化痰祛饮、理气、活血散结。核心方药A:木香,槟榔;核心方药B:陈皮,半夏,茯苓,青皮,桑白皮,桔梗,肉桂,三棱,生姜,甘草。右肋部癥积看类似于“五脏积”中的肺积,沈金鳌认为其病机为肺气虚、夹痰热壅结。核心方药可补肺气、化痰热,并能散寒、行气、破瘀,为沈氏病机所不论。
  治疗左胁部癥积的方药共收录105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配伍原则主要为活血消癥、健脾化痰、活血利水、健脾理气。核心方药为:茯苓,白术,当归,白芍,陈皮,青皮,柴胡,甘草,三棱,莪术。左胁部癥积看类似于“五脏积”中的肝积,沈金鳌认为其病机为肝之气血两虚,气滞夹血瘀。核心方药中含逍遥散,并加入活血、理气之品,与所论病机所的对。
  治疗小腹部癥积的方药共收录113条,从关联规则来看,其配伍原则主要为活血养血、活血理气、温中补脾、以及润下。核心方药为: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香附,木香,延胡索,陈皮,人参,干姜,肉桂,甘草,大黄。小腹部癥积类似于“五脏积”中的心积,沈金鳌认为其病机为心经气血两虚,血瘀热结。核心方药较之尚有温心脾之阳的功效,为沈氏所认病机不逮。
  本课题针对目前中医古籍对于腹部癥积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分析,将历史纵向阶段研究与流派横向交叉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这种方法使得“腹部癥积”方药挖掘的同质性提炼与异质性分析更为精确。借助“复杂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使得方药研究较以往简单的“方药频率统计”研究方法更为深入。
  另一方面,通过癥积在古代医籍中体征描述,总结出了不同部位癥积的方药规律与相关病机,论证了不同部位癥积与其对应脏腑的互联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