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游走于“边界”的写作——《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文本解读
【6h】

游走于“边界”的写作——《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文本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译文摘要

绪论

一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与本选题相关的先行研究成果

1 关于小说《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

2 关于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边界写作”与当代巴勒斯坦文学:

第一章 介于冲突与对话之间的政治主题

第一节 冲突主题

一 巴以民族冲突

二 巴方内部冲突

第二节 对话主题

一 一个“屋檐”下的两处“阴影”

二 人性内在的“真善美”

第二章 介于流亡与回归之间的身份追寻

第一节 流亡叙事

一 地理空间的流亡

二 心灵空间的飘零

第二节 回归叙事

一 追寻身份的“旅途”

二 无法“抵达”的故乡

第三章: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故事建构

第一节 虚构中饱含的真实

一 现实主义创作主旨

二 个体记忆与半自传元素

第二节 抽离于真实的虚构

一 试图闯入“真实”的虚构角色

二 “他者”视角下的成功虚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巴勒斯坦作家拉巴伊·迈德胡尼的小说《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是荣登2010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短名单之列的一部作品。本论文拟将文本细读法与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相结合,在全面了解该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小说总体进行宏观把握,提取其独特之处和值得研究探讨之处进行分析,尝试从文本中透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政治话语,对其文化与历史语境、人物性格与塑造手法、故事架构与情节构思等展开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塑造手法,解读巴以双方民族冲突以及巴民族内部冲突,阐明作者通过隐喻手法所表达的政治观点。《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是一部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小说,作为一部政治叙事小说,其中的人物往往代表着巴以双方某一社会群体。作者在这些冲突的背后,实际要表达的是倡导和平的愿望。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作者疾徐有致地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话语,他希望双方都能舍弃偏见,实现两个民族的和解。作者在谴责以色列侵略者的前提下,超越了纷争双方的传统观点,成功塑造了若干人物形象,使人物的挖掘上升到人性的深处,成为这部小说的亮点之一。
  第二章通过深入分析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展示主人公先天的身份错位与后天的文化疏离,探讨当今巴勒斯坦人民的流散际遇。小说主要讲述了英国籍巴勒斯坦人瓦利德在1967年阿以战争结束38年后首次回到被占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经历,并以这条主线为经纬,贯穿了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和情感故事。对于瓦利德等流亡者来说,异国是其生存之所,也是其心灵遭受煎熬的战斗前线,而祖国是其获取精神援助的后方,但无根的巴勒斯坦人的“他者”处境并没有随着他们回乡而有所改变,他们看似回归,却处于未抵达的状态。
  第三章通过深入分析小说的总体创作构思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织,揭示作者娴熟的故事建构艺术。《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迈德胡尼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人公瓦利德的原型。作为一部半自传式的小说,它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灵感,将记忆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展现出了在虚构与真实之间高超的转换和穿梭技巧,通过试图闯入“真实”的虚构角色,以及“他者”视角下的成功虚构,使得小说读起来耐人寻味。
  论文认为,《来自特拉维夫的女人》的作者迈德胡尼曾长期流亡他乡和西方,这种混杂文化的交互作用,使其获得了同时区别于西方和本土的“第三方视角”,他将这种跨越族群、文化和语际边界的“游走”体验通过边界写作表现出来,为读者构建出了另一片空间。在该小说中,最直接契合后殖民理论视阈下“边界写作”概念的是主人公在“介于流亡与回归之间的身份追寻”中不得其所的感受与际遇;其次是作品“介于冲突与对话之间的政治主题”,它反映了作者迈德胡尼既直面残酷的冲突现实,又试图以宽广的移民情怀超越民族和种族之争的努力;再次是作者“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故事建构艺术”,它是作者借鉴并运用东西方文学创作手法的结果,也是该作赢得阿拉伯布克奖评委会等多方称赞的关键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