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融资有效性的对比分析
【6h】

中国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融资有效性的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融资有效性的释义与分析

2.1 融资有效性的界定

2.2 影响企业融资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2.1 融资成本和融资方式

2.2.2 企业规模和资本结构

2.2.3 融资风险

2.3 融资有效性评价方法介绍及选用

第3章 市场融资有效性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简介

3.2 数据包络分析具体评价模型

3.2.3 Malmquist模型

3.3 模型基本元素

3.3.1 样本企业选取及数据来源

3.3.2 模型指标选择

3.4 数据分析

3.4.1 规模效率对比分析

3.4.2 纯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3.4.3 综合效率对比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无论是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中小企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快速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决定因素,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实现企业有效融资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依赖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模式,直接权益融资的企业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进入主板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条件和能力,而长期存在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因为受制于地域和投资者数量的影响,目前交易并不活跃,缺乏市场流动性,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需求。
  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是沟通主板融资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桥梁,也是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新三板与创业板相比,由于挂牌条件相对宽松等原因,市场整体风险较大,交易活跃度较低较低,因此有较多新三板挂牌企业希望通过转板来提高其自身的融资有效性。
  本文在回顾和梳理国内外以往有关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介绍了我国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发展历程、准入条件以及市场结构,对影响上市、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的相关因素做了深入而详细的分析,为模型样本数据的选取做理论铺垫,并选取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营业成本作为输入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营业收入作为输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13-2016年两个市场的样本企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发现,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整体融资有效性不高,创业板略优于新三板。两个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满足,企业自身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够高,投入并未带来高效率的产出。在综合融资效率方面,创业板市场相对有效的企业占比在15%-20%,而新三板市场低于3%,综合来看,创业板融资效率高于新三板市场。纯技术效率方面,两个市场的纯技术效率在2013-2016年都得到了改善,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大多数企业仍未达到纯技术有效状态,尚需要加强技术革新以适应发展的需求。规模效率方面,创业板企业的规模效率要优于新三板企业。两个市场中大多数企业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两个市场的投入均不足,企业对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企业没有达到一个最优规模;而从平均值来看,新三板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占比高于创业板企业,新三板企业的资金等投入更加缺乏,新三板企业的投入不足较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自身乃至整个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企业需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其生产效率,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结合以上结论,文本文最后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相关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