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樋口一叶作品的汉译策略研究——以「十三夜」和「たけくらべ」为对象
【6h】

樋口一叶作品的汉译策略研究——以「十三夜」和「たけくらべ」为对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外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特点的介绍

1.1.2 明治文坛的变化

第二节 樋口一叶生平

第二章 对于林文月和萧萧的介绍

第一节 对萧萧及其译文背景的介绍

2.1.1 萧萧生平

2.1.2 作为译者的萧萧

2.1.3 萧萧译本诞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第二节 对林文月及其译文背景的介绍

2.2.1 林文月生平

2.2.2 作为译者的林文月

小结

第三章 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简介

第一节 浅析奈达翻译理论

3.1.1 “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3.1.3 “翻译信息”(message of translation)

3.1.4 奈达翻译理论下的翻译作品评判标准

小结

第四章 对林文月和萧萧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樋口一叶作品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译文对比与分析

4.2.1 综述

4.2.2 人物描写

4.2.3 对话描写

4.2.4 场景描写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24岁就因贫困和疾病去世的樋口一叶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一颗流星,短暂而耀眼。她的写作生涯不过数年,却留下了许多隽永的佳作。
  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正是樋口一叶的两篇代表作「十三夜」和「たけくらべ」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林文月译本和萧萧译本。因为所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译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同一作品的两个译本风格迥异。
  本论文主要从分析译者翻译目的出发,对于两篇译文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章主要分析樋口一叶写作的背景,并在第四章中以此为基础分析樋口一叶行文的特征和对翻译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对林文月和萧萧两位译者和两人翻译通口一叶作品时时代背景的介绍,进而分析两位译者的策略和风格。第三章主要围绕本文所应用的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介绍,包括奈达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由此衍生的译文评判标准。第四章中计划首先对原文进行分析并进而探讨这些特征对翻译的影响,之后选取「十三夜」和「たはくらべ」部分原文中以及相对应的译文进行典型例句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立足上一章所介绍的理论依据,围绕实例来推演翻译的过程,并赏析翻译效果。本论文意在通过对于两种优秀译作的分析和学习,更加理解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出发、采取怎样的具体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翻译。最后本论文认为,首先,不论在翻译何种文本时,译者都应首先确定自己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主要分为目的读者和目的反应两方面。在确定了翻译目的之后,就应明确的以自身翻译目的为准,确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技巧。因此,翻译评判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将优劣一分为二,在评判具体译文时,应分别将每位译者的翻译目的纳入评判考量之中。基于这样的原则,本论认为两段译文在两位译者不同目的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说都在信息传递上达到了译者自身设想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