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法研究
【6h】

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检索概述及统计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法分析方法

1.3.2 历史分析方法

1.3.3 经济分析方法

1.3.4 实证分析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排他性交易的基础问题阐述与探究

2.1 排他性交易概念的问题研究

2.1.1 排他性交易的定义及其属性

2.1.2 针对排他性交易概念的几个误区

2.1.3 排他性交易与其他相关概念之比较辨析

2.2 排他性交易分类的问题研究

2.2.1 概述:既有分类的局限与两组新分类的意义

2.2.2 详述

2.3 排他性交易竞争效果的问题研究

2.3.1 排他性交易的促进竞争效果分析

2.3.2 排他性交易的抑制竞争效果分析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排他性交易反垄断理论研究

3.1 纵向限制行为反垄断理论的发展及其辨析

3.1.1 纵向限制行为理论综述

3.1.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1.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

3.1.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对于实践规则的纠正

3.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内涵及经济学分析

3.2.1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

3.2.2 获得垄断定价权限

3.3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不足及改善

3.3.1 对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质疑

3.3.2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改善与发展

3.4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宏观影响

3.4.1 有助于厘清合同法与反垄断法针对排他性交易规制的边界

3.4.2 为纵向限制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划定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他性交易的行为认定研究

4.1 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规制路径

4.1.1 美国模式

4.1.3 欧盟模式

4.2 排他性交易域外法律规范研究

4.2.1 美国法——逐步回归“适度的放任”

4.2.2 欧盟法——与指南相伴的特殊规则

4.2.3 其他法域排他性交易法律规范之比较研究

4.3 排他性交易行为认定标准及因素

4.3.1 市场结构因素

4.3.2 行为评估因素

4.3.3 其他因素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他性交易特殊性问题研究

5.1 特殊形式的排他性交易行为

5.1.1 理论共识与争议

5.1.2 实践中规则运用的缺陷

5.1.3 小结

5.2 特殊领域中的排他性交易——以互联网行业为视角

5.2.1 互联网行业排他性交易特点及问题研究

5.2.2 典型性互联网排他性交易案例研究——以Google案“反设事实测试”(Counterfactuals)为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排他性交易的中国反垄断问题及对策

6.1 我国关于排他性交易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6.1.1 法律规定及其问题

6.1.2 行政法规与指南规定及其问题

6.2 我国排他性交易实例研究

6.2.1 特殊形式的排他性交易——“利乐案”

6.2.2 特殊行业的排他性交易——奇虎360诉腾讯反垄断案

6.2.3 宿迁银控自来水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

6.2.4 小结

6.3 我国排他性交易反垄断规制对策及完善

6.3.1 短期对策

6.3.2 中长期规划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范围关乎一系列由排他性交易行为所引发反垄断及竞争问题。主要包括排他性交易的基本问题研究、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理论研究、排他性交易的行为研究以及排他性交易的中国问题研究等四大方面。而在行为研究方面又细分为“排他性交易的行为认定研究”和“排他性交易特殊性问题研究”两个部分。因此,本文总体上分为七章,即:“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排他性交易的基础问题阐述与探究”、“第三章:排他性交易反垄断理论研究”、“第四章:排他性交易的行为认定研究”、“第五章:排他性交易特殊性问题研究”、“第六章:排他性交易的中国反垄断问题及对策”、“第七章:结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排他性交易虽然在本质上是通过市场中具有纵向关系的上下游双方所订立的相关协议而展开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基于行为实施者的市场份额及其他条件,常常也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从而需要按照滥用行为的相关规制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但由于本文研究范围集中于与排他性交易这一“行为”有关的内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所必须的“相关市场界定”以及“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系统梳理关于排他性交易反垄断法规制的国内外文献,从而总结出既有研究成果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并以此为问题出发点构建整篇文章的框架。最后,列举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需适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排他性交易的基础问题阐述与探究。首先,第一节需要对于排他性交易的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并借此阐述我国目前对于排他性交易概念界定所存在的一些误区。此外,通过对既有关于“排他性交易与相关概念之间之对比”的研究内容,阐述相关内容所存在的缺陷并更好地对排他性交易的概念进行定位。其次,第二节将对排他性交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对于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作用及意义。最后,第三节将对排他性交易的竞争效果进行阐述。正是因为其促进竞争与抑制竞争的双重性质,才使得现代反垄断法对于排他性交易需要基于“合理原则”分析,借此引发本文后续所要逐步论述的各项内容。
  第三章为排他性交易的反垄断理论研究。首先,第一节将通过多个适用于纵向限制行为的反垄断理论之间的阐述与对比,论证“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RRC)作为众多具有“排斥性”的纵向限制行为的反垄断基础理论,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适用于排他性交易,并解释其排除、限制竞争的可能性。而RRC理论的提出与适用标志着现代反垄断法对于排他性交易等众多纵向限制行为的认知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其次,第二节将对RRC理论的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并辅以经济学模型对其进行更为直观和清晰的阐述。以此证明RRC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优势所在。再次,第三节将从RRC理论反对者的角度说明该理论存在的不足,并据此阐述近年来学术界对于RRC理论适用的改进和突破,论证RRC理论在实践中是具有可行性的。最后,第四节将探究RRC理论对于反垄断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其对于排他性交易乃至众多纵向限制行为具体实践规则的多方面贡献。由此,引申出下面两章关于排他性交易行为的研究。
  第四章为排他性交易的行为认定研究。首先,第一节为排他性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路径。本节中,本人通过对于美欧两个最为重要反垄断法法域中大量针对排他性交易的判决,梳理出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的特点及其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其次,第二节将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或地区有关排他性交易的立法进行研究。而除了选择美欧的法律规定以外,本人还选择了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香港这四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反垄断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相比于美欧,对于中国来说更具参照性。因此一些经验和问题或许可以被中国所借鉴,并据此为最后一章中国问题的研究进行铺垫。最后,第三节将对排他性交易行为认定所依据的若干因素进行讨论。在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的影响之下,世界各主要法域均对于排他性交易的规制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则。除了需要以一定的“市场体量”(市场份额)作为前提以外,“排斥率”测试、“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及“合同约定及持续时间”等因素也愈发适用于排他性交易的竞争效果评估过程。最终对于抑制竞争效果与促进竞争效果之间的平衡,使得基于合理原则的竞争效果分析被完整地锁定在一条连续的法律逻辑链之上。
  第五章为排他性交易行为的特殊性问题研究。总的来说,排他性交易所引发的特殊性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表现形式特殊性与行业特殊性。因此,首先第一节内容涉及条件折扣所引发的行为认定问题。通过对涉及该问题既有理论的重述和案例分析,再次说明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并因此得出条件折扣应被认定为排他性交易的结论。其次,第二节涉及特殊行业或领域的排他性交易行为研究。理论上来说,这部分应当包含“互联网行业的排他性问题研究”、“知识产权领域的排他性问题研究”、“汽车行业的排他性问题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垄断类排他性交易研究”。但由于后三者本身更具特殊性与复杂性以至于可独立成文,为避免过于泛泛浅显的论述,加之本文篇幅限制,故在本节中仅涉及“互联网行业中排他性交易行为的研究”。
  第六章为排他性交易的中国反垄断问题及对策。首先,第一节将从立法的角度对我国现行《反垄断法》中关于排他性交易规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具体包括:排他性交易所对应的具体法律规定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与第十七条之间的协调以及相关反垄断行政法规和配套指南中的问题等。其次,第二节将分别从执法和司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已经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排他性交易案例,并总结相关经验与缺陷,意图为后续案例所吸纳和借鉴。最后,第三节为我国排他性交易反垄断规制之完善。在这部分本人将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以期中国《反垄断法》能够对排他性交易这一行为所引发的一系列竞争性问题作出更好的回应。
  第七章为结语。作为全文的总结,这一部分将对文章中所提出和论证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最终得出一定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