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于企业失范的前因、特征及后果的研究
【6h】

关于企业失范的前因、特征及后果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基本概念界定

1.3.1组织失范

1.3.2组织合法性

1.3.3组织污名化

1.3.4利益相关者

1.4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目标

1.4.2研究方法

1.5可能的创新点

1.6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6.1结构安排

1.6.2技术路线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2.1组织失范

2.1.1组织失范研究的兴起

2.1.2组织失范的归因

2.1.3组织失范的后果

2.2组织合法性

2.2.1合法性的内涵与维度

2.2.2合法性的来源与获取

2.2.3合法性的评判准则

2.3类别化理论

2.3.1类别化研究的兴起

2.3.2类别化研究核心假设

2.3.3类别化研究的两条主线

2.4组织污名

2.4.1组织污名的内涵及概念比较

2.4.2组织污名对组织及成员的影响

2.4.3组织污名的应对策略

2.5高阶理论

2.5.1高阶理论主要观点

2.5.2企业失范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影响

2.5.3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失范的影响

2.6简要评述

第三章企业行为及社会评价的一般理论分析

3.1引言

3.2何为失范行为?

3.3企业失范行为的评价

3.4美名与骂名的类型

3.5卓越企业变为失范企业

3.6失范企业如何恢复名声

3.7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企业失范的原因分析——对企业违规行为的考察

4.1引言

4.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4.2.1预期与违规行为

4.2.2公司知名度的调节效应

4.3研究设计

4.3.1数据来源

4.3.2变量测量

4.3.3描述性统计结果

4.3.4变量相关性分析

4.3.5回归分析与讨论

4.4理论与实践贡献

4.4.1研究的理论贡献

4.4.2研究的实践贡献

4.5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五章企业失范的重复性及其后果——对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考察

5.1引言

5.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5.2.1屡次失范的后果

5.2.2企业的失范是一种污名

5.2.3污名的纵容效应

5.2.4失范之后的再合规

5.3研究设计

5.3.1数据来源

5.3.2变量测量

5.3.3描述性统计结果

5.3.4变量相关性分析

5.3.5分析策略

5.3.6数据结果与讨论

5.4理论与实践贡献

5.4.1研究的理论贡献

5.4.2研究的实践贡献

5.5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失范后的企业应对

6.1引言

6.2公司失范后的对外声明文本分析

6.2.1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6.2.2数据分析与讨论

6.2.3结论与建议

6.3基于企业声明的形象修复研究

6.3.1问题的提出

6.3.2理论分析

6.3.3研究设计

6.3.4数据分析与讨论

6.3.5研究启示

6.4本章小结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学术贡献

7.3研究不足

7.4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4.4万亿人民币,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遗憾的是,在宏观经济取得光鲜成绩的背后,诸如污染物任意排放、食品安全危机、财务欺诈等企业失范行为也在不断上演。因此,对组织“黑暗面”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表明社会大众对于个体的失范行为,抱有宽容的态度。但是,企业作为一种极具理性化、规范化的组织形态,其生存与发展强烈依赖于经营的合法性。但是,企业的失范行为就会导致其突破仪式化循规蹈矩的藩篱,从而陷入被污名化的深渊。与个体不同的是,社会大众对于组织的失范行为,一直保持怀疑态度,不认可、排斥占据主流。既然如此,那现实中的企业为什么还要以身试法,僭越是非红线,堂而皇之越轨而行呢?
  本文的研究主题处于商学研究的偏僻地带,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中文期刊中并不时常出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三大领域的基本理论,充分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体现商业研究的特点和特色,突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重的基本原则。在研究的目标上,重点探讨组织失范研究的重要性、组织失范的前因、过程特征、利益相关者的反应以及组织的应对等话题。具体展开来说,本文做了如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阐明组织失范研究的重要性。在相关研究企业美名与骂名的文献基础上,建立一个研究企业名声与失范行为的动态机制。特别地,检验了名声是如何影响一个企业的行为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又会被广大投资者如何评价。本文考察的重点并非企业如何获得好名气;相反,考察的重点在于,有名的企业是如何因为失范行为而失去好名气,以致臭名昭著。最后,还探讨了企业为了恢复名气可以采取的策略。
  其次,企业失范的原因探讨,主要考察的是具有良好业绩的企业为什么也要失范。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基于期望理论的视角,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数据,实证检验了内部业绩预期和外部投资者的股票高回报期望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业绩高于预期时,或者企业的股票收益高于预期时,都会导致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概率的增加;在企业绩效低于预期时,企业的知名度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违规概率;在企业的股票收益高于投资者预期时,企业知名度将增加了企业从事违规活动的概率。
  再次,企业失范的重复性特征及其后果。应该说,企业失范的特征是多样化的,在本文中,为了突出研究的重点,选取企业失范的重复性特征作为重点解读的对象。认为企业失范也是一种污名,并且污名还会导致社会大众对于企业失范的纵容效应。在实证策略上,选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事件为样本,来检验提出的假设。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初次发生的失范行为,多次发生失范行为的公司受到的惩罚更轻;从外部聘任新的CEO的公司与维持现任CEO或者从内部任命CEO的公司相比,前者受到的惩罚更轻;累次失范受到的惩罚与初次失范受到的惩罚相比,从外部聘任新的CEO能更有效地减轻前者。
  最后,探讨企业失范后企业的应对策略。如果企业失范行为不可避免,企业就要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首当其冲是处理好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失范反应具有情景依存性特点,这就为企业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借鉴。其次,在企业这一方也要充分展示承认错误、接受整改的决心。只有在两方面共同下足功夫,才能削弱企业失范行为的消极影响。在本部分中,既做了质性化的分析,同时也根据相关文本资料和问卷调查做了定量分析,希望为企业应对提供对策借鉴。
  本文认为,本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组织失范研究在国际上兴起时间不久,属于组织行为研究领域新兴话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尽管在设计上可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就选题本身来说,在国内还算领先。之前,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社会领域组织失范的各种现象,研究停留在表面,研究深度不够。本文的研究,应用了拟人化的研究手法,探讨公司这类组织的失范行为问题,研究的层次上,开始触及概念的深层特征和意义。因此,本研究在主题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利用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企业失范原因—过程特征—后果及企业应对”的分析框架,初步剖析了中国情景下企业失范的形成机制与影响机制,为一些新创企业少走弯路提供了预防分析框架,同时也为已经深陷污名泥潭的企业提供了应对策略借鉴,真正实现学为所用的目标。
  (3)在具体的分析及方法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在论述组织失范问题重要性时,本文将组织失范放置了组织声誉的动态系统中加以考量,丰富了组织失范研究的理论框架。再有,在论述好企业也可能经历失范中,引入了期望理论的分析视角,扩展了组织失范的理论视野。然后,在组织重复性失范中,本文提出了受众的纵容效应,为组织失范原因探索提供了新的解读。最后,在公司应对研究中,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和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只是粗浅的尝试,但为后续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