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投债担保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从外部评级和发行利差的角度
【6h】

城投债担保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从外部评级和发行利差的角度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写作背景

1.2 内容安排

1.3 创新之处

1.3.1 实证模型的完善

1.3.2 系统研究

1.3.3 数据层次

1.3.4 数据范围

1.4 写作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

2.2 国外研究

第3章 主要概念界定和相关政策回顾

3.1 城投债与地方政府债

3.1.1 城投债

3.1.2 地方政府债

3.2.1 “43号文”以前

3.2.2 新预算法和“43号文”

3.2.3 后“43号文”时代

第4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模型

4.1 理论基础

4.2 理论模型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数据说明

5.1 研究设计

5.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第6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基本实证结果

6.2 稳健性检验

第7章 文章结论和研究不足

7.1 文章结论

7.2 研究不足

7.2.1 城投的产业属性未作区分

7.2.2 市级城投和省级城投分析思路区别不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2006-201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为样本,以债项评级和发行利差为载体,考察外部评级机构和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于城投债外部显性担保和政府隐性担保所做反应的异质性。
  实证结果表明:外部显性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可以显著提升外部评级,却不能显著降低发行利差。可能存在评级机构和发行人的合谋,借助显性担保提升债项评级以达到某些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门槛。政府隐性担保层面,无论评级机构还是投资者,更多的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等定量指标衡量担保能力,对担保意愿的考虑较少,诸如银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等公开划分指标并未对市场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显性担保的实际作用存疑和隐性担保的模糊“信仰”积聚了城投债的信用风险,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