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吸烟与血压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作用
【6h】

吸烟与血压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习期间撰写、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2006,心血管病报告指出,CVD目前已成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和吸烟作为我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最常见的CVD经典危险因素,其独立致CVD发病作用早已被认识,但这些危险因素连同其他危险是如何共同作用致CVD发病,以及作用强度如何,目前了解有限。此外,作为降低CVD疾病危险的有效干预措施,采取降压治疗和戒烟之后对一般人群CVD发病危险的影响如何,也尚不清楚。利用其他人群类似研究的结论来指导我国CVD预防控制工作可能并不妥当,因此,针对我国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69,871名研究对象的随访调查,分析中国成年人群吸烟和血压升高对CVD发病的独立作用和综合作用方式和强度,试图为CVD的人群防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是在1991年进行过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的169,871名年龄在40岁及以上成年人群(男性83,533名,女性86,338名),排除基线时已患心肌梗死和中风4195人,吸烟资料缺失者14,578名,血压资料缺失者283名。基线调查的项目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如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强度情况等,以及血压、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也调查疾病个人史和家族史、降压治疗情况等。1999-2000年,我们对该队列人群CVD发病(包括CVD死亡:ICD9390.0-398.9、401.0-429.9和430.0-438.9,冠心病和中风发病)情况进行了随访。
   全文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基线各亚组的危险因素特征采用χ2检验(分类变量)和ANOVA(连续变量);分析吸烟、血压升高与CVD发病的独立相关性采用分层的Cox模型,包括年龄调整模型和多因素调整模型;吸烟联合血压升高致CVD发病的生物交互作用的评价是依据Rothman提出的充分病因模型(sufficient-cause model)中三个生物交互作用系数,即交互作用超额风险(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交互归因百分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interaction,AP)和协同指数(synergy index,SI),无交互作用的判断依据为RERI和AP等于0,SI等于1,根据该三种系数的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估计值来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共随访到158,666人,失访11,205人,随访率达93.4%,研究对象平均随访8.3年,总计随访1,192,962人年。随访期间共发生11,785例CVD,其中中风和冠心病各为7085和1877例,在所有CVD事件中致死性CVD共7753例。CVD发病率为986.39/10万人年。
   在男性和女性不吸烟、戒烟和吸烟人群中,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升高均与CVD发病危险增加存在相关关系,当调整了基线年龄、体重指数(限女性)、饮酒史(限男性)、体力活动、2型糖尿病发病史、教育程度、城乡和南北方这些危险因素后,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CVD发病的相对风险度(relative risk,RR)呈线性增加,在接受降压治疗且降压达标的人群中,CVD发病危险依然高于各自吸烟状态的血压正常者50%左右。例如,男性不吸烟组,与正常收缩压(<120 mmHg)相比,收缩压水平在高血压前期(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称为正常高值,120-139 mmHg)、1期高血压(140.159 mmHg)和2期高血压(≥160 mmHg)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31(95%CI1.16,1.48)、1.86(95%CI1.63,2.12)和3.02(95%CI2.63,3.47),降压未达标组(降压后SBP≥140 mmHg)和达标组(降压后SBP<140 mmHg)的RRS为3.62(95%CI2.98,4.4.1)和1.56(95%CI1.02,2.38);在男性戒烟组,不同收缩压水平组、降压未达标组和降压达标组的RRs分别是1.04(95%C10.77,1.41)、1.64(95%CI1.17,2.30)、2.07(95%CI1.45,2.98)、1.72(95%CI1.14,2.61)和1.53(95%C10.82,2.85);在男性吸烟组,RRs分别是1.42(95%CI1.29,1.56)、2.37(95%CI2.13,2.63)和3.73(95%CI3.32,4.18),降压未达标组和降压达标组的RRs分别为5.34(95%CI4.59,6.21)和1.49(95%CI1.04,2.13);且线性趋势都显著(线性趋势检验P<0.0001);吸烟史进一步修饰这种线性相关,在吸烟组,血压升高致CVD发病危险增加的斜率更高。女性中这一线性趋势相似,按舒张压分组所得的结果也相似。
   不同血压水平下,戒烟和吸烟均与CVD发病危险增加相关。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在总体男性、收缩压正常(SBP<140 mmHg)男性、收缩压升高(SBP≥140 mmHg)男性三个亚组中,戒烟和吸烟相对于不吸烟的RRs分别为1.35(95%CI1.20,1.52)和1.42(95%CI1.04,1.94);1.60(95%CI1.36,1.89)和2.17(95%CI1.43,3.30);和0.62(95%CI0.17,2.28)和1.22(95%CI1.12,1.33),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血压正常组戒烟的CVD发病危险依然较高,但在血压升高组中戒烟使发病危险大大降低,与不吸烟者相当(未达显著性水平)。而女性中戒烟的CVD发病危险在总体和按血压分层的各个层中均未见显著下降。与不吸烟者相比,男性和女性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和累积吸烟量均与CVD发病危险呈线性增加,提示两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应用加性模型评价吸烟与血压升高对CVD发病的生物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吸炯联合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对于增加CVD发病均存在显著性协同作用,例如,以收缩压140 mmHg为切点,在男性中,吸烟且收缩压升高者其CVD发病的相对危险有三分之一可归因于交互作用,女性中这个交互归因百分比达到36%。
   结论:
   本次随访研究证实,血压是C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修饰这种相关性;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状况下,戒烟和吸烟都导致女性CVD发病危险增加,但在男性高血压时,戒烟会使CVD发病危险降低:吸烟联合收缩压或舒张压在致CVD发病危险增加时均存在协同作用。此外,坚持降压治疗且达标者CVD发病危险大大下降。戒烟者在总体吸烟者中比例非常小,多数戒烟者尤其是男性可能是因为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导致戒烟,提示我们可以在提供医疗服务时给予戒烟建议和帮助,这样可能会获得更好戒烟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吸炯与高血压的协同致病作用提示我们在吸烟的高血压患者中开展戒烟和降压治疗,能获得更好防治CVD病效果,具有更高收益(单项干预效果之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