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6h】

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胃肠道肿瘤有着极高的肝转移发生率,而发生肝转移后,仅有10%~20%的病人可手术切除,大多数患者只能采用药物治疗。介入化疗一直被认为是对肝转移癌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肝动脉栓塞化疗和门静脉灌注化疗等。阿霉素是常用的介入化疗药物之一,但其并发的严重全身毒副反应如心脏损害、骨髓抑制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半乳糖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携载阿霉素后可改变后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组织分布规律。由于哺乳动物肝细胞膜有一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可以介导肝细胞与半乳糖修饰的载药脂质体特异性结合,并通过内化作用将药物摄入细胞,从而实现肝脏的主动靶向治疗,一方面提高了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可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本课题采用裸鼠胃肠癌肝转移模型,通过脾脏注射给药模拟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研究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在治疗肝转移癌方面的优势。
   本课题采用旋转蒸发法和主动载药法制备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经检测其平均粒径134.8nm,阿霉素药物包封率>95%,其理化性质符合体内外实验要求。
   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对靶向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普通脂质体阿霉素(P<0.05),而对非靶向细胞Hct-8的杀伤作用,两种脂质体无显著差异,证明了半乳糖脂质体对肝细胞的靶向性。此外,将半乳糖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分别通过脾脏和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采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两者在体内的分布,结果两种脂质体多沉积在肝脏,而半乳糖脂质体在肝脏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脂质体,再次证明了半乳糖脂质体对肝脏的靶向性,以及脾脏注射方法的优越性。
   根据不同的药物剂型和注射方式进行分组实验,对HCT-8结肠癌肝转移瘤的药效学研究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脾脏给药方式无论是降低肝脏转移瘤大小,还是抑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为了进一步证明不同药物剂量的杀伤效应以及半乳糖脂质体对机体的保护作用,采用低(3mg)、中(6mg)、高(9mg)剂量脾脏给药方式进行BGC-823胃癌肝转移瘤的药效学研究,由于BGC-823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三种药物剂型对肝脏肿瘤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为此,再次采用更低剂量(1.5mg)进行药效学实验,结果,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最强,但与普通脂质体和裸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虽然如此,该实验还是部分体现了半乳糖脂质体较好的肝脏靶向治疗作用。此外,根据阿霉素药物可自身发荧光的特性,取治疗后的肿瘤及正常肝组织做石蜡切片,通过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后,其肿瘤和正常肝组织内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脂质体和裸药治疗组,说明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在肝脏的聚集浓度高于其他两种药物剂型。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理化性质稳定且具有明确的肝脏靶向特性;采用门脉灌注方法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新的介入化疗药物剂型。

著录项

  • 作者

    冯强;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肿瘤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赵平,马洁,袁兴华;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消化系肿瘤;
  • 关键词

    胃肠癌; 肝转移癌; 门脉灌注化疗; 阿霉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