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番荔枝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新颖结构化学成分研究;丹参细胞培养物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6h】

番荔枝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新颖结构化学成分研究;丹参细胞培养物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番荔枝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新颖结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研究进展(综述)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Periconiasin A(P1)的结构鉴定

2、Periconiasin B(P2)的结构鉴定

3、Periconiasin C(P3)的结构鉴定

4、Periconiasin D(P4)的结构鉴定

5、Periconiasin E(P5)的结构鉴定

6、Periconiasin F(P6)的结构鉴定

7、Periconiasin G(P7)的结构鉴定

8、Periconiasin H(P8)的结构鉴定

9、Pericoannosin A(P9)的结构鉴定

10、Pericoannosin B(P10)的结构鉴定

11、Pericoannosin C(P11)的结构鉴定

12、Pericoannosin D(P12)的结构鉴定

13、Pericoannosin E(P13)的结构鉴定

14、Pericoannosin F(P14)的结构鉴定

15、Pericoannosin G(P15)和Pericoannosin H(P16)的结构鉴定

16、Pericoannosin I(P17)的结构鉴定

17、Periconone B(P18)的结构鉴定

18、Periconone C(P19)的结构鉴定

19、Pericochlorosin A(P20)的结构鉴定

20、Pericochlorosin B(P21)的结构鉴定

21、Pericochlorosin C(P22)的结构鉴定

22、5-Hydroxy-4-(1-hydroxyhexyl)oxepin-1(6H)-one(P23)的结构鉴定

23、Car-2-en-5,8-diol(P24)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生物合成途径探讨

1、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P1-P8)

2、6/6/5含氧三环系PKS-NRPS杂合物(P9-P10)

3、6/6/5三元碳环的PKS-NRPS杂合物(P11-P16)

4、氨基聚酮类化合物(P17)

5、聚酮类化合物(P18-P23)

第五节 药理活性评价

第六节 实验部分

1、仪器与试剂

2、菌株分离与鉴定

3、菌株的放大培养

4、菌液和菌丝部分的提取分离

5、化合物P1的酯化

6、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方法

第七节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第八节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细胞培养物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药用植物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综述)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Salvianan A(M1)的结构鉴定

2、Salvianan B(M2)的结构鉴定

3、Salvianan C(M3)的结构鉴定

4、Salvianan D(M4)的结构鉴定

5、Salvianen A(M5)的结构鉴定

6、Salvianol (M6)的结构鉴定

7、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A (M7)的结构鉴定

8、Normiltioane(M8)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含噁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探讨和NMR规律总结

1、含噁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2、含噁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的NMR规律总结

第五节 药理活性评价

第六节 实验部分

1、仪器与试剂

2 材料来源

3 提取分离过程

第七节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附图(32个新化合物的NMR、IR、CD谱图)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声明

展开▼

摘要

一、番荔枝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新颖结构化学成分研究
   Periconia sp.F-31为本实验室前期从刺果番荔枝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较强体外细胞毒活性的内生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可能为黑团孢霉属的一个新种(Periconia sp.)。本论文以寻找新颖结构的活性PKS-NRPS杂合物为重点,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紧密结合HPLC-UV-MSn分析技术指导跟踪分离,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正/反相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进行快速定向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多种波谱技术(IR,UV,MS,1D NMR,2D NMR)、CD、单晶X-ray、化学方法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Periconia sp.F-31中共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4个(P1-P24),PKS-NRPS杂合物16个(P1-P16),包括8个来源于PKS-NRPS杂合途径的具有新颖结构骨架的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P1-P8)和2个具6/6/5含氧三环系新颖结构骨架的PKS-NRPS杂合物(P9-P10)。其中8个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又包含三类骨架结构:第一类为9/6/5三环系的细胞松弛素,第二类为其衍生的5/6/6/5四环系和5/5/6/6/5五环系的细胞松弛素,第三类为7/6/5三环系的细胞松弛素。在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过程中,除了常用波谱手段外,还运用了化学衍生法、X-ray、CD[包括Rh2(OCOCF3)4-鳌合CD、Mo2(OAC)4-鳌合CD]等方法。另外,对新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合理的推测。
   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和抗病毒(HIV-1)活性评价。抗肿瘤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P1和P2对HCT-8、BGC-823、Bel-7402三种肿瘤细胞株显示良好的抑制活性。上述新颖结构骨架PKS-NRPS杂合物的发现不仅为药物先导物提供了结构多样化的化合物分子,还为这些PKS-NRPS杂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奠了基础。
   二、丹参细胞培养物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丹参为我国传统中药,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改善微循环、抗肿瘤、抗菌消炎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丹参的脂溶性成分是活血化瘀的有效成分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丹参中化学成分已有较多文献报道,而其细胞培养物中化学成分则少有研究。为明确丹参细胞培养物中脂溶性化学成分,寻找新的活性天然产物。我们对丹参细胞培养物8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正/反相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鉴定了50个化合物,其中8个新化合物(M1-M8),包括6个含嗯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M1-M6)和2个降碳二萜类化合物(M7-M8),并首次通过单晶X衍射法和圆二色谱(CD)技术确定了含噁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中手性碳的绝对构型。另外,对含噁唑环的芳香化松香烷二萜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合理的推测。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抗病毒、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筛选。在抗肿瘤活性测试中,化合物M19-M21,M31-M33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在抗病毒活性筛选中,发现多个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HIV-1活性,并且发现其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对HIV-1的抑制活性不呈浓度依赖性,其中2个化合物在0.1μM浓度下抑制率可达40-50%。在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抑制模型上,化合物M19-M23,M31,M33在10μM浓度下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的抑制率可达100%,显示出很强的神经保护活性。以上结果表明,植物细胞培养物不仅可以产生原植物中已发现的活性成分,还可以产生新颖结构活性天然产物,为药物先导物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来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