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6h】

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1 前言

1.1 全球及我国肥胖流行概况

1.2 肥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2.1 基线资料

2.2.2 队列随访

2.3 质量控制

2.4 自变量分类和结局变量定义

2.5 统计学方法

2.5.1 人年计算

2.5.2 标化发病率的计算

2.5.3 变量数量化

2.5.4 相对危险度的估计

2.5.5 统计软件包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情况

4.2 开滦队列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4.3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

4.3.1 不同水平BMI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问的关系

4.3.2 不同水平腰围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

4.3.3 不同水平腹围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

4.3.4 不同水平臀围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

4.3.5 不同水平腰臀比与男女性总肿瘤及各部位肿瘤发病危险性间的关系

5 讨论

5.1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肺癌

5.2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消化系统肿瘤

5.2.1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食管癌

5.2.2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胃癌

5.2.3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肝癌

5.2.4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结直肠癌

5.3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泌尿系统肿瘤

5.3.1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肾癌

5.3.2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膀胱癌

5.4 身体测量指标与男性血液系统肿瘤

5.5 身体测量指标与女性激素相关肿瘤

5.6 研究意义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肥胖与肿瘤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 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给中国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严重负担。以往研究表明,肥胖与结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细胞癌、食管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但大部分研究均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评价肥胖的程度,而不能评价体脂分布。中国关于肥胖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研究较少,且以病例对照研究为主。更重要的是国内已有研究主要评价肥胖(主要是BMI)与单一癌种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各癌种间相对危险度的大小无法评价。 目的: 在中国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基础上,探讨体重指数、腰围、腹围、臀围和腰臀比与不同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性及其强度。 方法: 自2006年5月1日起在开滦集团体检人群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信息和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等身体测量指标信息。通过每两年一次的主动随访和每年一次的被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肿瘤发病、死亡等结局信息。采用1982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人口结构分别计算恶性肿瘤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腰围、腹围、臀围和腰臀比与各部位肿瘤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调整变量包括年龄(10岁一组)、教育程度、吸烟(吸烟或不吸烟)、饮酒(饮酒或不饮酒)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或阴性,仅在肝癌中调整)。对男性肺癌、男性肝癌和女性乳腺癌分别按吸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绝经状态分层后纳入模型重新分析。另外,敏感性分析采用将参加基线调查后1年内新发的肿瘤病例剔除后纳入模型重新分析,并采用此部分分析结果。 结果: 随访至2011年12月31日,纳入队列133811人,其中男性107065人(80.01%)、女性26746人(19.99%)。共计随访人年数为571098.90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27年。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进行分类,研究对象中男性低体重者2402人(2.25%)(BMI<18.5kg/m2),正常体重者45234人(42.29%)(BMI18.5kg/m2-23.9 kg/m2),超重者43902人(41.04%)(BMI24.0 kg/m2-27.9 kg/m2),肥胖者15427人(14.42%)(BMI≥28.0 kg/m2),腰围≥85cm的腹型肥胖占64.32%,腰臀比≥0.9的腹型肥胖占53.69%;女性低体重者858人(3.21%),正常体重者14071人(52.66%),超重者8537人(31.95%),肥胖者3253人(12.17%),腰围≥80cm的腹型肥胖占60.50%,腰臀比≥0.85的腹型肥胖占58.47%。共收集肿瘤新发病例2069例,其中男性1690例,女性379例。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69.98/10万人年,中标率为128.31/10万人年,世标率为172.51/10万人年;女性发病率为331.54/10万人年,中标率为141.48/10万人年,世标率为185.14/10万人年。在男性中,肺癌高居第一位,发病率为107.49/10万人年,中标率为36.28/10万人年,世标率为49.63/10万人年,其次为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肾癌。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发病率为100.60/10万人年,中标率为38.76/10万人年,世标率为51.60/10万人年,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子宫体癌和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BMI与各部位肿瘤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超重可增加男性结肠癌(调整HR=1.98,95%CI=1.03-3.82)的发病风险,而降低了不吸烟男性肺癌(调整HR=0.50,95%CI=0.35-0.72)、男性膀胱癌(调整HR=0.44,95%CI=0.23-0.84)和男性食管癌(调整HR=0.50,95%CI=0.25-1.00)的发病风险;肥胖可增加男性结肠癌(调整HR=2.75,95%CI=1.25-6.06)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调整HR=1.97,95%CI=1.01-3.82)的发病风险,而降低了不吸烟男性肺癌(调整HR=0.57,95%CI=0.33-0.97)的发病风险。对于腰围与各部位肿瘤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腹型肥胖(WC≥85cm)可能降低了男性胃癌(调整HR=0.64,95%CI=0.44-0.93)的发病风险,而根据腰围四分类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较,增加了男性结肠癌(调整HR=2.27,95%CI=1.01-5.09)的发病风险,而可能降低了男性肺癌(调整HR=0.75,95%CI=0.56-1.00)的发病风险。对于腹围与各部位肿瘤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根据腹围四分类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较,可能降低了男性胃癌(调整HR=0.58,95%CI=0.35-0.97)的发病风险。对于臀围与各部位肿瘤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根据臀围四分类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较,与各部位肿瘤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腰臀比与各部位肿瘤的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腹型肥胖(WHR≥0.85)降低了女性绝经后乳腺癌(调整HR=0.45,95%CI=0.26-0.77)的发病风险,而根据腰臀比四分类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较,可能降低了男性胃癌(调整HR=0.52,95%CI=0.31-0.85)的发病风险。 结论: 肥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因癌种不同而存在差异。肥胖与男性结肠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而肥胖可能对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超重可能对于男性肺癌、膀胱癌和食管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腹型肥胖与男性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而可能降低了男性胃癌、男性肺癌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进一步的随访及病因学的探索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肥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及其机制的研究。

著录项

  • 作者

    郭兰伟;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代敏;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肿瘤学;
  • 关键词

    肥胖; 身体测量指标; 恶性肿瘤; 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