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分型的初步研究--基于脉络膜形态学特征、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6h】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分型的初步研究--基于脉络膜形态学特征、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脉络膜形态及分型研究

1.1资料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结论

第二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2.1资料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2.4结论

第三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3.1资料和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3.4结论

第四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1年的视力预后和基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1资料和方法

4.2结果

4.3讨论

4.4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四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脉络膜形态和分型研究 目的:通过SD-OCT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脉络膜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PCV分型。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初治PCV患者64例(64只眼),分析患者在基线时完成的加强深度成像模式(Enhanced depth imaging,EDI)的SD-OCT检查,研究指标包括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脉络膜厚度差值比(Choroidal thicknessdifferencial ratio,CTDR)、最大管腔直径比(Maximum vascular diameter ratio,MVDR),运用ImageJ软件对OCT图像进行处理并计算黄斑中心凹1.5mm内和6.0mm内血管腔面积比(Vascular area ratio,VAR),根据SFCT对PCV进行分型,并比较两种亚型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6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0±7.5岁,男性40人(62.5%)。平均SFCT为233.2±80.7μ m(范围:84-412μm)。SFCT的分布呈双峰性,取两峰值之间最低点数值范围的中位数225μ m作为本研究脉络膜厚度的界值,以此为界将PCV按SFCT分为两种亚型,两个亚组间各研究指标中最大管腔直径比(MVDR)、1.5mm内血管腔面积比(1.5mm VAR)和6.0mm内血管腔面积比(1.5mm VAR)在厚脉络膜型PCV组和薄脉络膜型PCV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1,<0.001),脉络膜厚度差值比(CTDR)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97)。 结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可以作为PCV分型的指标,厚脉络膜型PCV的脉络膜大血管明显扩张,血管腔面积增加,薄脉络膜型PCV并无此特征,两种类型的脉络膜轮廓具有无差异的病理性变异。 第二部分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评估和分析PCV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PCV亚型间潜在危险因素的差异。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初治PCV患者64例(64只眼)作为研究组,并根据脉络膜厚度(SFCT=225μ m为分界点)分为厚脉络膜型PCV和薄脉络膜型PCV两型。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入我院眼科病房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2例(42只眼)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和眼轴长度。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PCV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PCV亚组间潜在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CV较正常对照具有更大的年龄(P=0.046)、更高的高血压发生率(P=0.021)、吸烟者比例更大(P=0.036)、眼轴更短(P=0.003),而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和饮酒史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比较结果显示厚脉络膜型PCV与对照组在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0.006和0.001),薄脉络膜型PCV与对照组在年龄、吸烟史和眼轴长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5和0.019),厚脉络膜型PCV与薄脉络膜型PCV仅年龄和眼轴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5和0.019)。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吸烟史和眼轴长度是PCV的危险因素。在PCV两种亚型中,厚脉络膜型PCV比薄脉络膜型PCV患者年轻且具有较短的眼轴长度,但两种亚型患病的全身系统性危险因素是相似的。 第三部分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PCV按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划分为厚脉络膜型PCV和薄脉络膜型PCV两种亚型在影像学特征的差异。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初治PCV患者64例(64只眼),并根据脉络膜厚度(SFCT=225μ m为分界点)分为厚脉络膜型PCV和薄脉络膜型PCV两型。分析患者在基线时完成的OCT检查和FFA+ICGA检查,分析两种亚型影像学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厚脉络膜型PCV和薄脉络膜型PCV的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58±0.28和0.86±0.43,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厚脉络膜型PCV的视力明显好于薄脉络膜型PCV。影像学指标中,息肉数目、BVN面积、病灶最大线性尺寸(GLD)、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CVH)、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存在PED以及PED直径在两种亚型PCV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1、0.03、<0.001、0.016、0.048、<0.001、0.038和0.022),PED类型和PED高度以及对侧眼状态在厚薄两种亚型的PCV中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54、0.982和0.677)。 结论:厚脉络膜型PCV比薄脉络膜型PCV的息肉数目少、BVN面积小、病灶尺寸小、更少出现PED且PED直径小、CMT小,而CVH出现的比例大。以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与既往研究显示的PCV按影像学特征分为Typical PCV和PolypoidalCNV两种亚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多模式成像技术的发展对PCV的诊断和分型可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第四部分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1年的视力预后和基线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初治PCV患者经过连续3个月的每月抗VEGF治疗后1年的视力预后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V患者44例(44只眼),所有患者在基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以及OCT和FFA+ICGA检查。所有患者在诊断后均行连续3个月的每月1次抗VEGF(包括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注射治疗,随后按需治疗,记录第1次抗VEGF治疗后随访第12个月的BCVA并与基线BCVA比较,将BCVA变化分为提高组和未提高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预后与基线的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视力提高组比视力未提高组具有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小的病灶最大线性尺寸(P值分别为0.045和0.03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脉络膜高渗透性(CVH)和病灶最大线性尺寸(GLD)具有统计学意义,是视力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为0.963和0.001;P值为0.010和0.012;比值比为0.083和1.002;95%的可信区间为0.013-0.549和1.001-1.004)。 结论: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特征可能是经抗VEGF治疗的PCV患眼视力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同时病灶的最大线性尺寸(GLD)、分支血管网面积(BVN)和发病时间(Time of onset)也与PCV经抗VEGF治疗的视力预后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