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徐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地质模型研究
【6h】

王徐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地质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引 言

第一章概况

1.1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1.1.1构造特征

1.1.2储层发育特征

1.1.3原油性质

1.1.4油水界面

1.2油田开发简史

1.3第一轮油藏精细描述实施效果分析及存在问题

1.4二轮油藏描述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

2.1层组划分依据

2.2小层与单砂体的划分

2.2.1沙一下段生物灰岩地层

2.2.2小层及单砂体的岩电特征

2.2.3小层的地层变化特征

第三章构造精细解释

3.1工区范围与资料的选取

3.2层位标定

3.3构造特征

3.3.1断裂特征:

3.3.2断层特征

3.4取得的成果

第四章沉积微相研究

4.1相分析的依据

4.2测井相模式的建立

4.2.1岩石相类型

4.2.2测井相模式建立:

4.3相类型分析

第五章储层特征

5.1岩性特征

5.1.1沙一下段岩石学特征

5.1.2岩电特征

5.2储层砂体及油层的分布规律

5.3物性特征

5.3.1储集孔隙类型

5.3.2物性特征

5.4储层的非均质性

5.4.1层内非均质性

5.4.2层间非均质性

5.4.3平面非均质性:

5.5岩石物理相分析

5.5.1岩石相

5.5.2岩石物理相

5.5.3各相间的关系

第六章沙一下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研究

6.1沙一下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的微观特征研究

6.1.1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6.2用异常渗透率丰值判识王徐庄油田裂缝性储层裂缝段

6.2.1异常渗透率值确定裂缝段的方法

6.2.2物性特征与异常渗透率特征分析

6.2.3电测井曲线综合响应

6.3用异常渗透率丰值结合电测曲线等资料划分裂缝储层段

6.4用综合分析方法论证异常渗透率裂缝段

6.4.1用异常渗透率划分主要裂缝带的展布方向

6.4.2示踪剂监测特征验证裂缝带的存在

6.4.3电位法井间监测

6.4.4油水井注采动态关系分析

6.4.5声波成像测井裂缝的响应

6.4.6油气显示与裂缝的关系(试油资料)

6.5裂缝储层段在平面上展布特征

6.5.1王徐庄油田各井裂缝段普查

6.5.2裂缝展布平面方向

6.5.3断层构造对裂缝带具有封隔作用

第七章油藏特征及储量复算

7.1油藏特征

7.2储量计算的方法、级别及计算单元的划分

7.2.1储量计算方法

7.2.2储量参数确定

7.2.3储量计算结果

第八章油气藏工程研究

8.1采收率的标定、可采储量的计算

8.2注采井网适应性分析

8.2.1注采井网演变过程及规律

8.2.2水驱控制程度分析

8.2.3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计算

8.2.4停注和不同注采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8.2.5合理井网、井距研究

第九章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9.1注采系统完善程度

9.2含水上升率及耗水量

9.3注入水利用率

9.4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及稳产状况

9.6注水效果综合评价

第十章王徐庄油田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10.1模拟范围及使用软件

10.2油藏数值模拟数据模型

10.2.1三维静态地质模型

10.2.2动态数据模型

10.3地质储量和生产历史拟合

10.4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0.5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分析

10.5.1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特征

10.5.2潜力分析

10.6综合调整方案

10.6.1调整方案编制的原则

10.6.2调整方案部署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一个生物碎屑灰岩油藏,王徐庄油田经过近50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产量逐年递减。分析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对其主力含油层系沙一下生物碎屑灰岩地质认识程度较低,尤其对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对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缺乏准确的认识,导致油藏后期调整难度大,开发效果难以改善。 本文以沙一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第一轮油藏描述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开展了重建精细地质模型和改善开发效果和研究工作。在进行油藏构造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油藏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改善开发效果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针对生物碎屑灰岩油藏,提出了以搞清剩余油分布为目标,以微裂缝和微构造识别为构造研究重点,以单砂体和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集油藏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的技术思路。 2.采用测井解释和油藏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微裂缝的研究,初步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和注水开发的影响,为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奠定了基础。 3.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渗流屏障遮挡区、正向微型构造及井网注水滞留区是剩余油富集区的结论,并通过矿场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对该类油藏开发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