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王徐庄生物灰岩油藏开发后期重建精细地质模型研究
【6h】

王徐庄生物灰岩油藏开发后期重建精细地质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说明和关于论文授权的说明

引言

第一章概述

1.1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1.1.1构造特征

1.1.2油层发育特征

1.1.3储层物性

1.1.4油藏类型

1.1.5流体性质

1.2油田开发简史

1.3目前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4项目研究工区及研究任务

第二章关键井测井研究及多井处理

2.1测井资料标准化

2.1.1标准化技术和方法

2.1.2标准化流程

2.2储层模型的建立

2.2.1建立储层孔隙度模型

2.2.2建立储层渗透率模型

2.2.3建立饱和度模型

2.3测井多井处理解释

第三章微构造特征研究

3.1研究方法与步骤

3.2地震层位标定与地震资料解释

3.3王徐庄油田微构造特征再认识

3.3.1断层发育特征

3.3.2构造形态与微构造特征

第四章裂缝研究

4.1裂缝的一般地质特征

4.2 王徐庄油田裂缝特征

4.2.1岩心裂缝特征

4.2.2通过电位法测水线推进方向反映裂缝的发育

4.2.3通过地应力测试反映裂缝的发育

4.2.4通过油水井动态关系分析裂缝方向

4.2.5测井裂缝识别

4.2.6随机模拟的裂缝分布

4.2.7裂缝分布的综合识别

4.2.8裂缝的分布特点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第五章储层沉积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5.1王徐庄油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建立

5.1.1地层旋回与沉积序列

5.1.2层序与油层组划分

5.2沉积微相研究

5.2.1研究思路与方法

5.2.2取心井沉积微相特征

5.2.3沉积微相特征

5.2.4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

5.3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第六章储层三维精细定量模型

6.1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基本知识

6.2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6.2.1根据油藏地质研究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6.2.2根据地质统计所确定的知识库参数

6.3随机建模

6.3.1随机模拟的主要方法

6.3.2王徐庄油田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6.3.3模型的认识与评价

6.4储量复算

6.4.1油气藏的油、水边界

6.4.2含油面积的确定

6.4.3其它储量参数的选择

6.4.4储量计算结果

第七章油气藏工程研究

7.1采收率标定、可采储量计算

7.1.1采收率计算

7.1.2可采储量计算

7.2井网、并距适应性评价

7.2.1井距大小对油层的控制程度

7.2.2合理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7.2.3加密井网的潜力

第八章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8.1王徐庄油田开发历史拟合

8.1.1模拟模型的建立

8.1.2数值模型的建立

8.1.3历史拟合结果分析

8.2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8.3开发指标预测

8.3.1恢复和保持地层压力开发方案

8.3.2提高注采比开发方案

第九章调整挖潜方案的制定及现场实施效果

9.1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9.1.1提高注水量,改善注采平衡状况

9.1.2平面上完善注采井网,调整注水强度,改变液流方向

9.1.3开展不稳定注水试验,提高水驱波及程度

9.1.4在剩余油富集区适当加密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9.1.5开展滚动扩边工作,动用新发现的储量

9.2效果分析

第十章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一个生物灰岩油藏,王徐庄油田经过近50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产量逐年递减.分析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对其主力含油层系沙一下生物灰岩地质认识程度较低,尤其对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对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缺乏准确的认识,导致油藏后期调整难度大,开发效果难以改善.该文以沙一下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重建精细地质模型和改善开发效果的研究工作.在进行油藏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油藏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和改善开发效果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通过该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针对生物灰岩油藏,提出了以搞清剩余油分布为目标,以微裂缝和微构造识别为构造研究重点,以单砂体和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集油藏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的技术思路.2、采用测井解释和油藏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微裂缝的研究,初步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和注水开发的影响,为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奠定了基础.3、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和油藏工程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渗流屏障遮挡区、正向微型构造及井网注水滞留区是剩余油富集区的结论,并通过矿场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对该类油藏开发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