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排球扣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6h】

排球扣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概述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排球扣球的研究现状

1.2.2 有关排球运动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动作

2.3 实验测试

2.3.1 测试仪器

2.3.2 测试现场布置

2.3.3 测试过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学结果与分析

3.1.1 动作阶段划分

3.1.2 扣球类型的划分

3.1.3 起跳阶段结果与分析

3.1.4 腾空击球阶段结果与分析

3.1.5 小结

3.2 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3.2.1 起跳环节垂直方向上标准化力值(Fz)时间曲线

3.2.2 力值相关参数比较分析

3.2.3 冲量和蹬伸功率的结果分析

3.2.4 小结

3.3 肌电结果与分析

3.3.1 积分肌电和结果与分析

3.3.2 肌电活动的贡献率

3.3.4 小结

3.4 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同步结果与分析

3.4.1 起跳蹬伸阶段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同步分析

3.4.2 挥臂击球阶段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同步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为了让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加深入了解排球扣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扣球时肌肉活动特点,同时为了使运动员在以后的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上更有针对性。
  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校男排代表队共计8名队员(身高:1.95±0.04m;体重:88±11kg;年龄:22±1岁)。
  动作:
  本实验选取排球前排四号位扣球和后排六号位扣球为实验动作。
  方法:
  运动学方法:运用两台高速摄像机进行三维拍摄,拍摄频率为200Hz,两机分别固定于受试者运动方向的右侧前方和右侧后方,两机主光轴相交角度约为100°,拍摄前先进行三维框架标定和地标标定。
  动力学方法:四块40×60cm的 Kistler三维测力台组合成一块80×120cm的测力台,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每次合格动作必须双脚都踏在80×120cm的测力台范围内。
  表面肌电方法:采用芬兰产ME6000型表面肌电采集系统(16导)对人体全身共计29块肌肉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肌电共分两个方案依次进行测试。
  三种方法综合进行测试,其中测力台和表面肌电测试同步,同步信号由表面肌电触发,同时手动控制高速摄像机的拍摄,尽量使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同步测试。
  数据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8名受试者分为两类型技术:双臂有预摆技术(A型技术)和双臂无预摆技术(B型技术),所以数据分析不但要比较分析同一类型的前后排扣球,也要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的前后排扣球。
  结论:
  运动学结论:双臂有预摆技术的前后排扣球在技术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差异:起跳阶段,前排扣球的运动幅度均要大于后排扣球;在空中击球阶段,后排扣球的的动作幅度要大于前排扣球;双臂无预摆技术的前后排扣球动作技术相当一致,但是后排动作幅度要大于前排扣球。
  动力学结论:双臂有预摆技术缓冲时间较短,地面对人体反作用力大;双臂无预摆技术,缓冲时间较长,地面对人体的作用力较小。
  表面肌电结论:双臂有预摆技术全身肌肉活动均衡,各块肌肉贡献率相当,肌肉发力的主次关系不明显。双臂无预摆技术肌肉发力的主次关系非常明显,各块肌肉放电量大小差异突出,全身肌肉活动不均衡。

著录项

  • 作者

    熊峰;

  •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 授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 学科 体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曲峰;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842.014.66;
  • 关键词

    排球项目; 扣球技术; 动作结构; 肌肉活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