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6h】

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流线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1.2.1 国外流线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流线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1.2.3 流线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反差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论的选择

1.3.2 研究方法具体设计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基本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2.1 流线设计基础知识研究

2.1.1 流线的基本概念

2.1.2 流线设计的基本概念

2.1.3 流线的描述方法

2.2 流线设计与枢纽运营及设施配置、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

2.2.1 流线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关系研究

2.2.2 流线设计与设备设施配置的关系研究

2.2.3 流线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关系研究

2.3 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2.3.1 流线设计工程实践方法研究

2.3.2 流线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2.3.3 流线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2.3.4 流线网络研究

2.4 流线设计评价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机理研究

3.1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概况

3.1.1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需求

3.1.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创新

3.1.3 高铁客运枢纽交通功能设计实践问题

3.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与功能空间组织的互动演变

3.2.1 流线设计实践与铁路各功能分区的互动演变

3.2.2 流线设计实践与枢纽功能分区组合的互动演变

3.3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过程

3.3.1 高铁客运枢纽设计案例介绍

3.3.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方案分阶段改进

3.3.3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过程还原

3.4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特征及方法

3.4.1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特征

3.4.2 我国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工程实践方法剖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理论机理研究

4.1 流线设计的作用规律

4.2 流线的本质探索

4.2.1 流程与流线的概念辨析

4.2.2 流线的本质属性

4.2.3 流线的本质属性描述模型

4.3 流线设计的本质及作用探索

4.3.1 流线设计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

4.3.2 流线设计的内涵及重新定位

4.4 流线设计与枢纽运营管理的关联机理

4.4.1 交通流程在设计与运营间的纽带作用

4.4.2 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程设计的内容

4.5 流线设计与设备设施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关联机理

4.5.1 流线设计与设备设施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关联关系

4.5.2 流线量化设计与设备设施规模设计的关联

4.5.3 流线空间尺寸设计与建筑空间尺寸设计的关联

4.6 本章小结

5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方法体系研究

5.1 分层次分阶段流线网络设计的总体思路

5.1.1 高铁客运枢纽核心流线网络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5.1.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分层次设计

5.1.3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分阶段设计

5.1.4 分层次分阶段流线网络方案求解思路

5.2 基于流程再造的高铁客运枢纽旅客流线网络逻辑设计

5.2.1 流程再造的内涵与方法

5.2.2 基于流程再造的流线逻辑设计方法

5.2.3 高铁客运枢纽旅客流线网络逻辑层设计优化

5.2.4 基于流程再造的旅客流线逻辑设计方法效果分析

5.3 分阶段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形态设计

5.3.1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形态的构造顺序

5.3.2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总体布局

5.3.3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网络详细设计

5.4 基于流线网络形态的高铁客运枢纽设备设施规模确定

5.4.1 基于流线网络形态的个体设备设施规模确定

5.4.2 基于流线网络形态的设备设施规模协调配置

5.5 新设计方法与原有设计方法的综合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高铁客运枢纽流线设计案例实证分析

6.1 新武汉站流线设计方案的运营问题剖析

6.1.1 新武汉站流线设计方案的运营问题

6.1.2 新武汉站流线方案运营问题的根源剖析

6.1.3 新武汉站流线设计方案的改进措施

6.2 新武汉站流线设计方案改进效果评价

6.2.1 流线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高铁客运枢纽旅客流线评价指标体系

6.2.3 高铁客运枢纽旅客流线设计评价方法

6.2.4 新武汉站流线设计方案改进前后对比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论文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交通流线设计被誉为客运枢纽设计的“灵魂”,贯穿枢纽设计始终,关联枢纽设计方方面面,并直接影响枢纽运营效果。当前的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成果是由建筑设计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到的,总体而言零散纷繁、不成体系。我国高铁客运枢纽工程设计实践中对理论存在迫切需求,而运营过程中发现的旅客走行迂回、换乘距离长、设备设施配置与实际需求不符、运用先进理念设计的绿色通道方案得不到认可等问题均与流线设计或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对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与质性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注重从大量工程设计实践信息及科学研究理论成果中发掘交通流线设计在高铁客运枢纽设计中的作用规律,并从交通流线设计的本源性问题着手,构建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将交通流线视为一根贯穿枢纽设计与运营的完整“链条”,将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问题中的流线设计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从流线设计基础知识、流线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关系、流线设计与设备设施配置的关系、流线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关系、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流线设计评价等方面查找既有流线设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及薄弱环节,并发掘隐藏其中的交通流线设计基本规律。
  (2)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实践机理研究。从我国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需求、实践创新、实践问题着手,查找设计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具体需求。从交通流线设计与枢纽功能空间组织的互动演变了解交通流线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从错综复杂的枢纽工程设计实践现象中,还原交通流线设计实践过程,归纳交通流线设计实践特征,提炼交通流线设计实践方法,揭示不同设计专业相互合作、共同构造流线初始方案的运行规则和基本原理。
  (3)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理论机理研究。探索流线及流线设计的本质,将流程概念从流线概念中独立出来,对流线进行重新定义,提出流线的本质属性描述模型,将流线在原有轨迹特征基础上,赋予新的量与空间特征。对流线设计在枢纽设计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构建流线设计与枢纽运营管理、设备设施配置、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关联,揭示交通流线设计在高铁客运枢纽设计中的作用规律。
  (4)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方法体系研究。结合高铁客运枢纽一体化交通设计需求,将其核心交通流线系统抽象为多交通主体复合立体虚拟网络,提出分层次(逻辑层、形态层、物理层)、分阶段(总体布局、详细设计)的流线网络初始方案构造思想。在逻辑层设计中,将流程再造思想引入,将零基思考、标杆瞄准、价值链分析、ECRS等方法综合运用,提出基于流程再造的流线逻辑设计方法。在形态层设计中,提出“以旅客流线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在物理层设计中,提出基于流线网络量化设计的设备设施规模确定方法。
  (5)高铁客运枢纽交通流线设计案例实证分析。将本文构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应用于新武汉站交通功能设计问题剖析中,查找问题产生的实践根源及深层次理论根源,分别提出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的方案改进建议。从逻辑层、形态层、物理层三个层面构建交通流线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对改进前后的交通流线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验证理论应用的实践效果。研究结论表明,将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新建高铁客运枢纽设计实践工作中,能有效避免潜在问题的发生或减少潜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工程设计阶段构造的流线初始方案能更好地满足枢纽运营及发展的需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