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空导弹制导与控制算法研究
【6h】

空空导弹制导与控制算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空空导弹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导弹末制导律研究现状

1.4 干扰抑制理论研究现状

1.5 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5.1 常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1.5.2 气动力/直接力复合控制

1.6 本文主要内容

2 空空导弹数学模型

2.1 常用坐标系及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1.1 常用坐标系

2.1.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2 空空导弹运动模型

2.1.1 作用在导弹上的力

2.2.2 导弹运动学方程

2.2.3 导弹动力学方程

2.2.4 导弹质量变化方程

2.3 空空导弹制导模型

2.4 空空导弹控制系统模型

2.4.1 控制系统标称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空空导弹末制导律设计

3.1 引言

3.1.1 内模原理

3.1.2 外部干扰

3.2 制导律设计

3.2.1 标称制导律设计

3.2.2 扰动估计

3.2.3 自适应内模制导律

3.3 稳定性证明与分析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空空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4.1 鲁棒控制律设计

4.1.1 控制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4.1.2 控制律设计

4.2 气动力/直接力复合控制设计

4.2.1 气动力/直接力复合控制模型

4.2.2 复合控制律设计

4.3 稳定性证明与分析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是导弹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导弹的打击精度取决于其制导与控制系统的性能优劣。特别地,在现代战争模式下,导弹的作战环境复杂多变,在大空域高机动飞行时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航空工业的发展也使得拦截目标的对抗性和机动性越来越强。以上众多的因素,对现代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以空空导弹为对象,设计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算法。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建立了空空导弹数学模型。介绍了导弹运动学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坐标系以及坐标系间转换关系,然后对作用在导弹上的力和力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导弹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根据导弹-目标(弹-目)三维空间运动关系推导出弹-目三维空间模型,据此进行导弹制导系统的设计。另外,以导弹控制系统的俯仰通道为例对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导弹控制系统俯仰通道标称模型。
  其次设计了空空导弹末段制导律。针对目标有大机动或时变机动的情况,运用内模原理和反步设计法,设计了基于内模原理的自适应制导律。设计过程中将目标机动视为由外部系统产生的未知扰动,运用内模原理,设计自适应扰动观测器,得到干扰估计值;然后与目标无机动时设计的标称制导律结合,得到最终的自适应内模制导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闭环系统能对外部干扰进行实时估计,具有良好的干扰抑制能力和制导性能。
  再次设计了空空导弹控制律。在控制系统俯仰通道标称模型基础上,考虑在实际飞行过程中,由实验得到的导弹空气动力系数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对导弹控制系统进行了不确定性描述。在此不确定模型基础上设计鲁棒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受控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高空飞行时导弹空气舵控制效率下降,系统响应变慢,引入气动力/直接力复合控制,设计了气动力/直接力分配策略。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均表明,气动力/直接力复合控制相比单独依靠空气舵控制能加快系统响应速度。
  最后,对全文工作做了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