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内中小学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6h】

区域内中小学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中小学规划的研究现状

1.2.2分层设施选址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框架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论文结构框架

2中小学配置问题及理论研究

2.1 基础义务教育现状及发展分析

2.2区域内入学人口特点

2.3人口增长模型

2.3.1 Malthus模型

2.3.2 Logistic模型

2.3.3 Leslie模型

2.4基础配置模型

2.4.1教育分层系统

2.4.2传统选址模型

2.5求解方法

2.5.1 CPLEX求解器

2.5.2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及理论验证

2.6小结

3需求增长型城市中小学分层规划与配置研究

3.1城市中小学配置问题描述

3.1.1 中小学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

3.1.2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入学分配政策

3.2城市中小学配置模型构建

3.2.1北京市入学人数预测模型

3.2.2城市中小学分层配置模型

3.3求解方法

3.4案例分析

3.4.1 数据调研

3.4.2结果分析

3.5 小结

4需求减少型农村中小学分层规划与配置研究

4.1 农村中小学配置问题描述

4.2农村中小学配置模型构建

4.3求解方法

4.4案例分析

4.4.1 数据调研

4.4.2结果分析

4.5小结

5.1 工作总结

5.2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中小学规划是指根据区域内需求发展趋势和相应政策合理规划中小学设施布局以及生源的分配,以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公平入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实,中国教育需求呈现两极化分布,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已初现端倪。一些发达城市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的教育资源供应趋紧,而一些偏远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出现许多办校规模过低的学校,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特点,分析需求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建立分层配置模型,合理规划中小学资源,以响应国家政策,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公平入学。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义务教育的特点。从发展来看义务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划分,但限定某个区域展开规划研究是可行的。其中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需求特点和不同的升学政策。基于需求的发展趋势,将区域分为两类情况讨论,分别是需求增长型区域和需求减少型区域。
  其次,分析发现入学需求增长现象主要出现在一二线城市,在这种区域中需要利用人口模型预测入学规模的变化趋势。接着,结合不同的区域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中小层分层配置模型制定配置策略,并针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案例选择适合的求解方法。
  最后,针对不同需求特点的区域展开研究和案例分析。针对需求增长型区域,建立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Leslie模型,考虑全面二胎政策修正生育率,并以北京市为例分析未来十年入学规模的变化情况。基于区域内需求分布特点建立考虑新增设施、服务能力限制等约束的分层配置模型。基于小升初派位特点建立派位模型,并以北太平庄学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针对需求减少型区域,本文考虑容量限制、允许关闭设施等约束,考虑到不同地势的规划目标不同,分别基于最小化总加权距离和最小化最大距离两种目标建立分层P-median模型和分层P-center模型,并以桂东南中里乡为例,利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分析,与原配置方案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