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层状前体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h】

基于层状前体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北京化工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及关于知识产权的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实验部分

第三章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正交LiMnO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四章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掺钴Lix[CoyMn1-y]O2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五章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层状前体M2+-Fe2+-Fe3+-SO4-2-LDHs的制备及热分解行为分析

第六章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MFe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七章层状前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负极材料——高比表面ZnFe2O4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第八章结论及展望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层状材料为前体,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层状正交结构LiMnO2和掺钴Lix[CoyMn1-y]O2(y=0.1、0.3、0.5)正极材料;采用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LDHs)前体直接焙烧方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MFe2O4(M=Ni、Co、Ni-Zn、Zn)负极材料。采用XRD、insituHT-XRD、ICP、7Li-MAS-NMR、FT-IR、TG-DTA-DTG-EGMS、T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合成工艺、反应机理以及材料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以层状Mn(OH)2作为反应前体,以(NH4)2S2O8作为氧化剂,以LiOH作为锂源同时提供插层反应助力并控制氧化反应进度,在温和条件下,原位合成出纳米级高含锂量片状正交结构LiMnO2(o-LiMnO2)。o-LiMnO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次充电容量为243mAh·g-1,首次可逆容量为220mAh·g-1,30周循环后可逆容量为192mAh·g-1。 以Mn(OH)2和Co(OH)2的共沉淀作为前体,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可以合成出不同掺钴量的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x[CoyMn1-y]O2(y=0.1,0.3,0.5)。当Co元素含量为y=0.5时,产物具有与层状LiCoO2相同的α-NaFeO2结构,Co元素可以有效抑制Mn3+的Jahn-Teller效应,显著提高掺杂产物的结构稳定性。Lix[CoyMn1-y]O2(y=0.1,0.3,0.5)电化学比容量随Co元素含量增加而增大,Li0.84[Co0.51Mn0.52]O2首次充电容量为209mAh·g-1,首次可逆容量为162mAh·g-1,30周循环后可逆容量为137mAh·g-1,样品经过三十周充放电循环未出现向尖晶石相转化现象。 以具有特定金属离子比例的层状材料M2+-Fe2+-Fe3+-SO42--LDHs(M=Ni、Co、Ni-Zn)为前体,在空气中较低温度下焙烧前体,可以直接得到晶型规整、晶相单一的纳米尺寸MFe2O4(M=Ni、Co、Ni-Zn)尖晶石材料。前体M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热分解过程分三步:第一步主要是LDHs脱水、脱羟基的过程,对应LDHs结构的破坏;第二步对应LDHs中主体SO42-的分解,SO42-分解温度按照M为Fe、Ni、Ni-Zn、Co的顺序依次升高,分别为638℃,700℃,712℃和746℃。第三步对应焙烧产物中少量发生二次复合的SO42-的分解。M2+-Fe2+-Fe3+-SO42--LDHs(M=Fe、Ni、Co、Ni-Zn)中SO42-的分解模式可以用“缩壳”模型来描述:外层SO42-先发生分解,形成金属氧化物层,少量SO42-在加热过程中与金属离子发生内层单齿复合、内层双齿复合或者外层复合反应,复合情况由金属离子的性质决定。 通过考察尖晶石材料MFe2O4(M=Ni、Co、Ni-Zn)组成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相对完整的尖晶石结构是材料具有较高电化学活性的前提,其次,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层状前体法制备尖晶石型电极材料的优化条件为将M2+-Fe2+-Fe3+-SO42--LDHs(M=Ni、Co、Ni-Zn)前体在其主体SO42-分解温度焙烧1h。MFe2O4(M=Ni、Co、Ni-Zn)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在1144~1260mAh·g-1范围内,首次可逆容量在656~742mAh·g-1范围内,40周循环后,可逆容量稳定在385~436mAh·g-1左右。NiFe2O4电化学反应机理为:放电过程中,尖晶石结构首先转化为其相应的氧化物组分NiO和Fe2O3,Fe2O3先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定形相,Fe2O3反应完全后,NiO再部分发生还原反应。 以层状材料ZnFeⅢ-SO42--LDHs作为前体,焙烧后得到ZnFe2O4和ZnO的混合物,用强碱溶解掉两性氧化物ZnO,得到晶相单一、纯度较高且具有高比表面的ZnFe2O4材料;前体Zn/Fe投料摩尔比为4,经700℃1h焙烧的ZnFe2O4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为1398mAh·g-1,可逆容量为636mAh·g-1,30周循环后,可逆容量稳定在460mAh·g-1左右。 以层状材料为前体,采用原位氧化插层法和直接焙烧前体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对锂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为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