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和载药微球的研究
【6h】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和载药微球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α-氰基丙烯酸酯的简介

1.1.1 α-氰基丙烯酸酯的特点及应用

1.1.2 α-氰基丙烯酸酯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1.1.3 α-氰基丙烯酸酯的制备工艺

1.2 聚(α-氰基丙烯酸酯)微球简介

1.2.1 聚(α-氰基丙烯酸酯)微球的性质和发展现状、前景

1.2.2 载药聚(α-氰基丙烯酸酯)微球的制备方法

1.3 溶菌酶的介绍

1.4 本研究的立论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及表征

1.5.2 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1.5.3 溶菌酶/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第二章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原料

2.3 实验方法

2.3.1 α-氰基乙酸异丁酯的制备

2.3.2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预聚物的制备

2.3.3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

2.4 分析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2.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4.4 1H-NMR分析

2.4.5 差示量热扫描仪(DSC)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α-氰基乙酸异丁酯的制备

2.5.2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预聚物的制备

2.5.3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原料

3.3 实验方法

3.4 微球性能测试及表征

3.4.1 微球粒径大小及分布测定

3.4.2 微球形貌的观察

3.4.3 微球的贮存稳定性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体系pH值对微球的影响

3.5.2 表面活性剂对微球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微球的影响

3.5.4 单体浓度对微球的影响

3.5.5 搅拌速度对微球的影响

3.5.6 最佳条件下制备微球的表征

3.5.7 微球的贮存稳定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菌酶/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原料

4.3 实验方法

4.4 微球性能测试及表征

4.4.1 微球粒径大小及分布测定

4.4.2 微球形貌的观察

4.4.3 溶菌酶微球包封率和载药率的测定

4.4.4 最大波长的确定

4.4.5 标准曲线的确定

4.4.6 溶菌酶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考察

4.4.7 溶菌酶微球释放过程中的活性检测

4.4.8 溶菌酶微球的稳定性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溶菌酶检测波长的确定

4.5.2 溶菌酶标准曲线的建立

4.5.3 溶菌酶比活力标准曲线的建立

4.5.4 溶菌酶浓度对微球影响

4.5.5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微球的影响

4.5.6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浓度对微球的影响

4.5.7 反应时间对微球的影响

4.5.8 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

4.5.9 优化条件下所得纳米微球的形态表征

4.5.10 优化条件下所得微球的红外测试

4.5.11 溶菌酶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考察

4.5.12 溶菌酶微球释放过程中的活性检测

4.5.13 溶菌酶微球的Zeta电势变化

4.5.14 溶菌酶微球的贮存稳定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展开▼

摘要

α-氰基丙烯酸酯类瞬间胶由于生物相容性优异、且可在体内降解,在伤口粘合、止血等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以聚(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为药物输送载体材料制备的载药毫微球,在药物控释缓释、靶向性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制备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基础上,利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聚(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微球及负载溶菌酶药物的溶菌酶/聚(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微球,并研究了其药物控释性能,有望改进溶菌酶半衰期短、药物利用率低、且需多次给药的不足。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首先利用α-氰基乙酸乙酯和异丁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α-氰基乙酸异丁酯;然后α-氰基乙酸异丁酯和甲醛水溶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缩合聚合反应,得到了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预聚物;将预聚物高温裂解得到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气质联用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各级产物进行了表征。
   2.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为单体,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经乳化聚合法制备了聚(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用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球尺寸和形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单体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体系pH值、反应时间等对微球粒径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质量浓度0.8%,泊洛沙姆188质量浓度1.0%,体系pH值2.5,反应时间3h的优化条件下,可制得平均粒径140nm、形貌规整、表面光滑且无粘连的均匀微球。
   3.以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为单体,溶菌酶为药物,泊洛沙姆188为表面活性剂,经乳化聚合法制备了溶菌酶/聚(α-异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微球。以微球粒径、药物负载率和载药率为考察因素,对照单因素实验结果,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优化的制备条件: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质量浓度1.2%,溶菌酶质量浓度是0.08%,泊洛沙姆188质量浓度1.2%,体系PH值2.0,反应时间3h。测试结果表明所得载药微球平均粒径170nm、Zeta电势-4.47mV,负载率大于60%,载药率大于6.0%,缓释时间可达20h以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