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构效关系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6h】

基于构效关系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与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嘌呤及其衍生物

1.1.1 嘌呤的结构及其性质

1.1.2 嘌呤衍生物

1.2 嘌呤衍生物的合成进展

1.2.1 2,6,8,9位修饰的嘌呤衍生物

1.2.2 8-氮杂嘌呤衍生物

1.3 两个重要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1.3.1 坎格雷诺(AR-C69931MX)

1.3.2 替卡格雷(AZD6140)

1.4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1.4.1 定量构效关系(QSAR)

1.4.2 比较分子场方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方法(CoMSIA)

1.4.3 自组织分子场分析方法(SOMFA)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5.2 论文选题的内容

1.6 合成路线的设计

第二章 2-烷/芳硫基-6-烷/芳氨基腺苷类化合物的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数据准备

2.1.2 分子模型及叠合

2.1.3 方法参数设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oMFA分析

2.2.2 CoMSIA分析

2.2.3 SOMFA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8-氮杂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试剂

3.2 合成路线的选择

3.2.1 合成路线一

3.2.2 合成路线二

3.2.3 合成路线三

3.3.2 2,3,5-三羟基-1-叠氮基-β-D-呋喃核糖(3)的合成

3.3.4 6-叠氮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甲醛(5)的合成

3.3.5 三苯基膦乙酸叔丁酯(7)的合成

3.3.7 4,6-二氯-2-丙硫基-5-硝基嘧啶(13)的合成

3.3.9 6-((6-氯-2-丙硫基-5-氨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甲醇(17)的合成

3.3.10 6-氯-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18)的合成

3.3.11 6-取代氨基-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19)的合成

3.3.12 2-((6-叠氮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0)的合成

3.3.13 2-((6-((6-氯-2-丙硫基-5-硝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2)的合成

3.3.14 2-((6-((6-氯-2-丙硫基-5-氨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3)的合成

3.3.15 6-氯-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5-(3-氧杂乙酸叔丁酯-3-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24)的合成

3.3.16 6-取代胺基-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5-(3-氧杂乙酸叔丁酯-3-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25a)的合成

3.3.17 2-((5-(5-丙硫基-7-取代胺基-3H-[1,2,3]三唑并[4,5-d]嘧啶-3-基)-3,4-二羟基四氢呋喃-2-基)甲氧基)乙酸(26)的合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合成路线的探索

4.1.1 合成路线一

4.1.2 合成路线二

4.1.3 合成路线三

4.2 中间体合成的讨论

4.2.1 关于对接反应产物构型的确定

4.2.2 关于硝基还原产物的鉴定

4.2.3 重氮-关环条件的探索

4.2.4 中间体25aa-25at的合成

4.2.5 化合物26aa-26as的合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通过采用SOMFA、CoMFA和CoMSIA三种三维定量构效方法,研究了一组6-烷氨基-2-烷硫基嘌呤核苷的结构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关系,得出:在嘌呤2号位采用丙硫基;6号位采用带有强吸电子基团如F,Cl等的胺类化合物;在C-5'位采用强的氢键给体基团如-COOH等能使药物活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为接下来设计新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指导。
  结合理论分析设计了两种化合物,并将后一种所设计的新化合物进行了合成。合成过程中对关键的对接异构体构型进行了鉴定以及探索了8-氮杂嘌呤衍生物的关环最佳条件,最终合成了18个未见报道的经过2,6和5'位修饰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HRMS的表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