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业集聚与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6h】

产业集聚与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2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差距的区域分解

2.1 描述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指标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GDP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心-外围模型在中国经济背景下的验证

3.1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

3.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3.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3.1.3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3.2 经典的中心一外围模型的证明和分析

3.2.1 模型假设条件

3.2.2 模型函数式

3.2.3 产业集聚的形成路径

3.2.4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3 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心-外围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融合

4.1 引论

4.2 区域经济增长

4.2.1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

4.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4.3 集聚与增长模型

4.3.1 引入创新部门后的中心-外围模型

4.3.2 研究和开发部门

4.4 中国区域科技发展空间差异的演进过程

4.4.1 科研经费投入的Theil指数变化及其分解

4.4.2 专利授予数的Theil指数变化及其分解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理由

5.2 区域政策局限性

5.3 中国区域政策的经验教训

5.4 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建议

5.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领域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而近年来产业集聚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得到了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在产业集聚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存在联系存在怎样的联系?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用建立在垄断竞争、报酬递增和冰山模型基础上的中心外围模型解释了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而在经济增长领域,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也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都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和报酬递增的基础之上,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验证了在中国经济背景下中心外围模型的存在性,并分析了不同的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融合中心外围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试图为从产业集聚的角度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供理论基础。这一模型是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和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罗默的具有产品差异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结合。具体来说,我们在经典的中心——外围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研发部门。我们证明在考虑研发部门的影响的情况下,产业集聚的现象将得到强化。在理论分析之外,我们通过对中国科研投入和产业的泰尔指数的分解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