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咽喉反流性疾病兔模型的建立及上气道黏 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6h】

咽喉反流性疾病兔模型的建立及上气道黏 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LPRD患病率高,与多种耳鼻咽喉科疾病相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建立安全有效的动物模型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国外研究显示LPRD的发病与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能力及靶器官的敏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内源性动物LPRD模型的造模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抗反流屏障尤其是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上气道,从而引发LPRD。本研究通过下食管括约肌球囊扩张法建立了新西兰兔的LPRD模型,并通过检测扩张前后LES压力,咽喉及食管pH值变化、喉镜下反流体征对比、唾液胃蛋白酶含量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模型进行验证,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动物模型。  研究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定位后,使用球囊对LES进行扩张,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置入球囊,但不进行球囊扩张,比较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2周LES平均静息压。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2周行咽喉及食管下段pH监测,若扩张后未监测到咽喉反流事件,进行再次扩张。扩张前1周、扩张后2周及8周行喉镜检查,并进行喉镜下反流体征评分,比较其数值变化。扩张前1周、扩张后2周及8周采集唾液灌洗液,比较其胃蛋白酶浓度变化,扩张后8周处死动物,对其鼻腔、下咽部、喉部及食管下段黏膜进行取材,光镜观察其病理改变。  研究结果:  通过扩张后pH监测验证,实验组造模成功8只,pH监测显示实验组扩张后咽喉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次)、反流最长时间(分钟)分别为:17.5(8.2,29.4)、3(1,5.5)、17.2(5.2,30.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下段pH监测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次)、反流最长时间(分钟)分别为:23.1(4.8,49.5)、3(1,6)、25.9(7.5,56.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LES压力(28.0±5.2)mmHg,扩张后LES压力(17.2±3.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扩张前1周RFS评分(3.1±1.2),扩张后2周(3.6±1.4),扩张后8周(8.6±2.5),扩张前和扩张后2周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p=0.482),但扩张前与扩张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以上三个时间唾液灌洗液胃蛋白酶浓度分别为(25.0±3.7)ng/ml、(34.9±3.6)ng/ml、(37.8±5.0)ng/ml。实验组扩张后2周及8周浓度高于扩张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喉部及食管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鼻腔、咽部、喉部及食管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急慢性炎症,鼻腔及喉部损伤较重、食管次之、咽部最轻。  研究结论:  食管下括约肌球囊扩张可安全有效地建立了LPRD的动物模型,且鼻、咽、喉部黏膜对反流刺激反应有差异,其中鼻腔、喉部黏膜炎性反应较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