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情理共治: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治理研究——以兰州新区C社区为例
【6h】

情理共治: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治理研究——以兰州新区C社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展开▼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所需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作为整村拆迁基础上建设的新城区,兰州新区的城市人口绝大部分为征地拆迁产生的失地农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民离开乡村移居城市,遭遇了乡村共同体的裂变和内心家园感的缺失,由此带来的安置社区治理和建设问题也愈加凸显,值得关注。  在以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安置社区的治理问题,形成了问题现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的固化模式。这种逻辑理性的分析视角,既忽略了失地农民因离开故土产生的情感变迁,也忽视了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联结的重要作用。本文安置社区面临的“共同体困境”,一方面体现了人情、关系等柔性因素嵌入治理实践的必要性,而以情感为目标对安置居民予以动员和塑造,进行共同体情感的再生产,也展现了情感治理在安置社区的特别之处;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居民、社工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共同管理公共事务,不仅为社区化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题中之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性国家”的传统,情感早已成为社区连接国家与社会两端的重要机制,对安置社区来说,立足情感逻辑并把握政策精神,推动治理中感性“情感”和理性“协同”的结合,实现1+12的效果,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传承,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情理结合的复合视角深入挖掘安置社区居民上楼后的情感表达,基于社会“情感”因素和“理性”政策追求审视C社区的治理路径,探索其在空间重构及社会变革下,采取了哪些举措去回应安置居民的情感诉求并化解治理难题,最终形成了何种治理格局。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社区居民上楼后的情感变迁和表达及由此引发的治理难题。通过对居民的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现有生活的真实感受及对传统乡村的情感体验,呈现出时空转换下人们对乡村不变的“根情节”和新社区“共同体”的缺失。(2)从感性和理性视角探索C社区的治理路径。借助Nvivo12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识别出情感治理和协同治理两大举措和八个主范畴,并围绕各范畴对具体治理措施进行深入剖析。(3)依托理论和实际,构建安置社区治理的总体框架。基于前文研究,进一步总结、梳理社区治理的相关举措,呈现治理的现有体系,并为类似社区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发现:C社区将中国社会特有的人情、关系等情感因素和基层共建、共治的政策要求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取向的情理共治的复合型治理机制。(1)情感治理。C社区以情感为治理的抓手,通过纾解个体负面情绪、重构群体人际关系、增进干群情感联结、深化居民归属认同等措施回应了安置居民因离开故土产生的情感波动,及人们对丢失家园感的追寻,以暖心服务和多彩活动凝聚共同体情感,积攒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居民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逐步提升。(2)协同治理。C社区秉承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采用协同治理的手段,通过组织联管共建、社会力量共治、社区居民共商、多元主体共筑等举措构建起了基层党组织引领,辖区单位、社会工作机构、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凝聚集体智慧解决社区问题,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主体责任感,形成了“一核多元”的强大治理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